7月26日-27日,备受瞩目的CFS第十二届财经峰会暨2023可持续商业大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峰会的主题为“激活高质量发展澎湃活力”,来自商界、政界、学界等领域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当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振发展信心,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以下是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挺在第十二届财经峰会暨可持续商业大会上的精彩致辞,由云现场整理。
刚刚杨老师分享了数字化,其实现在大家都知道世界的两个趋势,一个就是数字化,一个就是低碳化。所以我这边就分享一下关于低碳的问题,关于双碳的问题。我是来自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委会的副秘书长王挺,首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交流,跟双碳相关的一些知识。我今天分享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第二个碳达峰,碳中和的底层逻辑,第三个是如何实现。因为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其实是2020年9月习总书记提出来的,到现在将近三年时间,社会上的人事也好,企业也好,对这个其实都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很多专业人士特别是企业家,对于国家的战略它的可持续性,国家的力度还是有一定疑虑,这是我们讲战略不对,努力白费。很多企业在做战略决策的时候还是心存疑虑。他们只知道这是国家提出的战略,但是国家提出战略也是有逻辑的。
那么国家为什么提出逻辑呢?其实很多企业不是特别了解。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从十个方面做的一些分析。第一个是我们提出阶段,2020年9月份,这个我就不多说了。但是其中新闻通稿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在这里还是要重点提一下,一个就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其实是最早的时候,我们国家一直有人质疑,排放权就是发展权,碳排放其实是发达国家,遏制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手段。当然在那个阶段这么说我们不能说完全不对,但现在是中央政府统筹国内国际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所以说为什么这么讲?后面我会简单的去介绍。
这是政策持续阶段。其实习总书记从2020年9月份提出来之后,三年当中重大的场合说过六十次,由于时间关系,我也不一一讲了,讲的就是比较重要的地方,二十大的时候明确提出来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最近两次,一次就是2023年7月17日在全国生态饱和大会上面承诺双碳目标是坚定不移的,还有一次就是今年的7月11日刚刚通过了由碳排放双控转向能耗双控的意见,最近两次都是习总书记亲自参加的活动。
含义这里也不多多解释了,碳是一种气体而已,而且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大家根本关注不到,我们从来也不讲要做一个氧中和,也不做氮中和,为什么要做碳中和?其实这是少数国家才有的目标,因为中国的碳排放还在继续增长,而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已经不再增长。所以我们是两个目标,碳达峰,碳中和。而其它国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碳中和,达峰就是不再增长,中和,碳排放的源跟汇实现平衡。可能这一两年大家听得比较多,我简单的列了一下,表面上是一个排放问题,其实它的核心是能源问题,本质是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中国目前要解决未来能源可持续性发展以及能源安全问题,那么碳中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我从十个方面来讲,本来最终的目标是实现2035年到2050年国家目标,本来这个我想给它放在最后的,抛开二氧化碳,来谈目标,2035年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目标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讲一下什么叫中等发达国家,这里我列了一下,很多人都会觉得中等发达国家就是有钱了,这个没有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有钱了。那么发达国家可能就是人均GDP在五万美元,六万美元以上的,包括美国,爱森堡,爱尔兰,瑞士。中等发达国家目前这个状态可能就是韩国,日本,意大利,人均GDP在四万美元左右。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在一万美元,我们2050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简单列了一下跟我讲的主题相关的指标:
第一个叫每千人汽车的保有量。基本上中等发达国家都在五百辆左右,像韩国、日本。而中国现在还不到二百,因为我没有找到最近的数据,这是2018年的数据,173,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将近二百。还有一个人均用,我们现在跟日本,美国差不多相差一倍。除了这两个指标还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大家都体验得到的就是PM2.5,发达国家一般来说在10-30之间,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差不多也就是20到30,而中国我们的目标是60,北京基本上平均下来每年也差不多是60。所以说要达到这个水平,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碳中和,碳达峰有什么关系呢?后面慢慢再讲。
第二个就是应对气候变化。这些年大家也感受得到,天气是一年比一年热,热的原因已经没有质疑,很多年前还有人质疑说热是不是人类造成的,经过科学家这么多年,包括空中监测,每一年,每一天卫星都在天上监测,整个温度是在持续上升,上升跟我们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增长是有直接关系的。但是问题上升之后会导致什么后果?后果非常严重,第一个就是极端气候的常态化,冰川融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会造成沿海的城市,相关岛屿的消失。另外一方面叫做极端气候,极端气候以前也有,但是现在叫常态化,每年都有。而且每年也有很多次,全球非常非常多,热的时候非常热,冷的时候非常冷,而且洪水也非常多。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所有的国家要共同应对,中国作为有责任大国,肯定是要积极参与的,也是我们自身要参与的,因为中国占了全球20%的人口。
第三方面是一个国际趋势,我刚才讲了数字化,其实还有一个趋势就是低碳化,这是两个国际趋势。第二个方面是要抢占道德制高点,因为现在很多国家都拿着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来指责中国不作为或者少作为,其实中国是非常积极的。最重要的一个什么原因呢?参与制定的国际规则,因为排放权就意味着发展权,这个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只要你生产,只要你发展你就有排放。在原来最早的时候OCED提出,二十多个国家排碳全球55%的份额,剩下45%的份额分给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g这个规则就是在中国还有很多国家都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制定的。中国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呢?未来在制定新的规则的时候,我们要参与其中,决不允许他们在制定相关规则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
还有一个就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88%的排放量,89%的人口以及92%以上的GDP国家,已经有149个提出了自己碳中和目标,中国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国家也是占了排放量的33%,人口20%的大国,肯定要参与其中。还有一个就是现在的实际情况,中国目前大家可以看到,红线就是中国,2020年排放是181亿吨,占全球的33%,总量第一。第二是我们的人均,可以看一下下面那个图,大小代表了总排放量,人均也有七吨,相对来说人均不是最高的,但是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6%。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增量,这个是最关键的。目前世界50%的增量在中国,所以这也是国际社会攻击中国的一个抓手。所以中国也是要积极应对减少排放。当然为了跟国际谈判,我们也核算出了一些历史人均排放,国外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的工业化社会已经到了末期,而我们刚刚开始,所以他们一两百年前排的量也都还在大气当中。第五个其实是一个倒逼的机制,倒逼能源结构调整,简单可以看一下现在的能源结构情况,中国还是以煤为主的这么一个国家。简单说一下石油的情况,2020年石油的使用量是7亿吨,2020年自产的石油刚刚超过了2亿吨,也就是5亿吨,73%是买的,这个在任何一个战略物资,如果是绝大部分买的,这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这里有三个70%的说法,70%是买的,70%是经过马六甲海峡,我们为什么每年会派那么多军舰去护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确保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如果持续增长,未来比如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车持续增长一倍意味着什么?石油的需求量增长一倍,14亿吨,自产两亿吨已经很多了,就得买十二亿吨,第一我们买不到,第二就是很危险,第三70%是我们石油的70%被交通领域用掉了。
所以为什么要用汽车的电动化?这是因为未来,汽车保有量能够增加一倍或者两倍,我们的石油根本不够用,不是花多少钱的事情。我们每年要花一千亿美元保护石油,其实这些以前解决不了现在都可以通过双碳为目标解决它。
第六个倒逼机制,倒逼节能增效,产业结构的调整。刚才讲的产业低碳化是世界的趋势。目前碳排放的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这个跟我们之前的粗放式的能源使用,跟粗放式的工业状况有着直接关系。所以说这也是我们有上升的空间,提升的空间。通过双碳目标去倒逼企业,减少能源总量使用,提高能源效率。所有衡量我们企业能源的状况不再衡量能源使用量了,而是衡量排放量。
第七个是引导资金,促进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双碳是目前来说唯一一个能够替代房地产的产业,我们知道房地产现在已经是个夕阳产业,在扶持已经到顶,因为供给远远超过需求。如果把温度控制在两度以内,投资会超过一百万亿,如果要求做到1.5度,总投资会超过139万亿,平均每年3-4万亿的投资,这在任何一个产业都不会有,只有这个行业产业可以替代我们的房地产。
第八个就是增加碳汇,习总书记在两年前也曾经提到,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通过植树造林来吸收碳。第一我们目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不高,才24%,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刚刚达到24%,世界平均水平是31%,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家都知道,买房子要买绿化率高的地方,整个环境改善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因为现在应该处在世界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目前有一百万种生物面临着灭绝,所以说通过双碳来倒逼地方,企业,增加植被。
第九个就是碳将是未来所有产品新的衡量标的。出口产品,自己生产自己交易的产品也好,都会增加一个衡量的标尺,那就是碳排放。以前碳排放是没有成本的没有人核算计算,大家都无所谓,从今年开始,10月1日正式启动,我们所有的商品碳排放是需要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当然最早还是为了应对国际税收,我们叫它碳壁垒,因为中国跟国外能源结构的问题导致产品生长过程中,碳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所以国外占了绝对的优势。未来出口商品的时候,商品碳的成本就会增加在里面。除了欧盟的边境调节税,美国,日本绿色增长的战略,包括加拿大温室气体定价法,包括11月通过新的电池法案,都要求对我们的产品进行碳的核算,计量,把它的成本增加进去。第十个就是碳交易市场。未来商品它的碳是要有成本的。这个成本自己不收就被外国人收了。所以我们自己也要去收它。截至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68种碳机制,其中36种是税,32种交易体系,不管是交易体系还是交易税,都是针对商品它的碳做衡量,做成本的增收。
目前来说中国碳市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但是体量最大,交易并不是特别活跃。欧洲的碳市场只有18.6亿吨,但是交易额去年是5500亿欧元,中国是45亿吨,交易额才100亿元,未来我们的碳市场将是万亿级的市场。我们再倒回去看,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2050年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因为目前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足以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长远发展,包括能源。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呢?我总结了四个方向,第一就是节能增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就是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因为90%的排放来自于化石能源的使用,如果化石能源不用了,或者是少用了,排放自然而然就降下来了。第三就是通过碳普及,现在很多国家企业也都在积极的研究,目前这个阶段还是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大家可以想一下,中国一个国家,每年的排放量是一百亿吨,石油的采购量才两亿吨,所以它是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也不要给予太高的期望。
第四个通过碳汇,生态碳汇。当然这个量也很有限,通过森林面积的增长,吸收我们已经排放的二氧化碳。时间问题,我就不一一细致讲了。再介绍一下双碳目标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但是要达到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力度是由中国人自己定的,绝对不受国外的强求,我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什么时间做就什么时间做,目前只有电力行业一个行业,接下来会纳入其他的行业,但是怎么纳入,我们要依据经济的发展情况,依据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来定。还有几个方向,实践放大目标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第一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不能为了金山银山而抛弃绿水青山,这两年已经有非常多的项目,湖面上很多毁绿开发风电,光伏,这是非常不对,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不能说看到山水全是光伏。所以很多像河道上,湖面上的光伏陆续被拆掉了。它就是没有把握这个原则,我们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第二个是要按部就班,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反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吃素。人还是要吃肉的特别是中国,真正解决吃肉也是最近这几年的问题,不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第三个不搞运动式的减排,之前有很多企业叫漂绿,不根据实际情况做的一些措施,跟宣言宣誓。最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在实现双碳目的就是要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