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圆桌论坛环节上各嘉宾的精彩对话,由云现场整理。
论坛嘉宾:
主持人:
卡内特生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 田杰
嘉宾:
北科生物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 高东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广州市康立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 邹鸿志
抗衰老课题研究室主任、南方科技大学恒普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赵柏松
深圳唯公生物董事长 李为公
深圳市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蛋白质组学三级实验室与重点研究室主任 吴正治
主持人:下面这一波就是第二波的浪潮,这是后疫情精准医疗大健康重塑的一个圆桌论坛。请大屏幕打出来嘉宾,有请五位重量级的嘉宾上台。
热点:
1、干细胞与新冠肺炎治疗
2、人体免疫与新冠肺炎防治
3、科技创新对未来医疗的深远影响
4、新冠疫情对医疗健康、体外诊断行业的正面影响
5、新冠肺炎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及产学研有机结合
6、生物及中医药现代化引领医药产业未来发展
7、细胞疗法的伴随诊断
8、精准医学与转化医学的交融
9、基因组学与衰老基础研究
10、个性用药与临床综合症应用
11、精准医学与老年性相关疾病探索
12、表观遗传与靶向药物研究
辛克莱教授对衰老的看法非常独到,他认为生物老化的核心原因,其实在于表观遗传的改变。如果说DNA决定着人体能生产哪些蛋白质,那表观遗传对DNA进行的甲基化修饰,则决定着人体是否能在正确的时间生产出正确的蛋白质[3]。
主持人:我坐在这里感觉很幸福,因为五位大帅哥一同陪着我,全是博士级别的专业团队陪着我,有他们在,我的健康一定是放心。
今年的疫情在全球如此受关注,在美国现在依然刹不住车,两国争斗的原因之一也是疫情不断地摇摆。今年的疫情呢,上次创新创业大赛是由产学研促进中心承办的,当时提出一个问题,干细胞几十年了,感觉吞下去又不是那么热,感觉跑也能跑出来,干细胞在疫情治疗中承担了巨大的能量,为新冠疫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医被很多人讨论到底是不是伪科学,这两个精准医疗的两个方案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就今年干细胞的治疗以及精准医疗在后疫情关注的领域,五位博士是怎么看的?先有请吴博士讲讲,你代表中西医的板块。
吴正治:谢谢主持人,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来交流。我是做中西医结合的,我的老师是陈本维院士,他是我们国家中西医结合的泰斗,他也是国医大师。所以我受他的影响就坚持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中西医尽管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时代,一是远古春秋时代、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体系了,一两千年的古老科学,这样一个古老科学为什么现在还能绽放异彩,在疫情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参与的结果就是三个零(零加重、零转阳、医护人员的零感染),你能质疑中医的理论,但是你不能质疑中医的疗效,但是中医的疗效是在中医的理论上。现代医学的诞生充其量300年,与古老中医历史相比短很多,但是现代医学也有很大的优势。我不带有任何学科的偏见,西医好就用西医,中医好就用中医,两条腿走路,一个简单的道理:两条腿一定好过两条腿,一条腿再强,两条腿跳起来一定超越你。
为什么我们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这次习大大钦点的就是中西医的方案。我们国家最早的方案没有中医参与,最后因为习大大与中西医常委说,历史上大大小小92次的文艺靠什么,靠现代医学吗?中华民族怎么活到今天,怎么繁衍,我们鼎盛期间GDP占了70%,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对于世界闻名比较大的贡献。我们基于这个观点来看到后疫情时代中西学学科的发展。
习大大讲要协同创新、受正创新加快现代化和产业化,现代化肯定离不开中西医,但是中医的作用和优势,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有待于挖掘,有待于社会各部门的重视。中医药抗疫这一块我们团队很早介入,从武汉出现疫情就开始了。我们有50来个专职做科研的院士,尽管我们在医院,但是我们有专门的团队做研究。我们很早就开始做中医药的筛选,我们筛选出了一系列活性单体,酰草案、蛋黄速,我们基于蛋黄素的成分,把蛋黄素和厚普芬拼接起来,这是基于中医药的效果,它的效果好得多,而且解决了源解性的问题。
另外,开发了一系列新冠预防的药食同源,我们是基于分子多型研究出来的一系列产品。我们也有三个机器人:
一是新冠采样的机器人。采样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甲基性那么多,关键是采样的问题,通过我们的采样机器人是一个分子机器人。补合新冠病毒早期的,不需要提取、扩增和修复,敏感度大幅度提高,成本大幅度降低。我们还有一个小杀机器人,不仅杀病毒,还能调节剂量,还能保持呼吸道黏膜。
这是我们团队所做的一些工作,我深信中医药在后疫情时代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中西医结合一定是一条康庄大道。
主持人:我们听一下李博士的演讲,李博士常年在美国,你对于中国目前疫情状况的情况以及对于国外治疗的情况是怎么看待的?
李为公:中医确确实实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一个宝藏,虽然现在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理论把中医如西医那样说清楚,但是中医确确实实随着中华民族走过来的,多次的疾病和多次的灾难都是中医伴随着我们。这次中医在抗疫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功劳,后面会激发我们对于中医的研究,为什么西医引进之后逐渐忽视的中医,确实西医有它的优势,只是中医缺乏一个进一步探索的过程。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第二点,由于疫情来讲呢,其实疫情在早期的时候死亡率比较高,大家比较恐惧,中国果断地采取了一些比较严厉的措施就把疫情控制住了,也正是由于西方的医疗条件比中国要优越,死亡率比较低,人们往往过度强调了自由,实际上疾病还没有为他造成恐慌,只要有死亡率很高的时候,这些人才会放弃自由而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这是整个西方疫情没有控制好,很难控制好,因为它没有像中国经历了第一段不明疫情的恐惧,老百姓真是目前很齐心协力地一下把疫情控制下来了。
这就是我的观点。
主持人:赵博士。
赵柏松:几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现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最重要。这次疫情也通过实践来检验了,中医有中医的好处,生物有生物的好处。从全球医药发展的趋势来看,因为我是搞药理学的,我一直在药厂里面工作。全球的趋势呢,原来大药厂全部做小分子化学,现在的大药厂的一些大公司只做两个:一是生物。刚才我分享的时候也讲了,其实这是一个分享;第二个方向就是植物,中医药的植物占了很大成分,其实也是植物药。重要做了几千年的临床实验来证明它是安全有效的。但是重要最大的问题在于哪里呢?我们不能量化详细地知道它是如何起作用的。因为它协同和间接的功能特别复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药走出了国门,正因为它有用而没有走出国门,因为我们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化标准。
下一步中药的发展有一个机遇:从单一成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入手,根据传统的中药配方来进行现代化的工作,这样呢:
第一,在中药里面出现中国的诺贝尔奖,能把它说得很清楚;
第二,在西方做市场,因为药需要做市场。
在新冠大背景下有几点:
第一,从自身来讲提升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其实就是细胞的问题,让自身细胞的免疫力提升,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从营养的平衡、系统的干预以及其他的平衡,现在有一个发展机遇就是中医要现代化和生物技术。
一是用现代研究的方法研究中药,能够量化有效性、安全性、一致性;
二是现在的生物技术,细胞来自于人体,回到人体的安全性要比其他任何的药品都高,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由于生物技术革命让我们历史性地认识到我们的身体和疾病是怎么发生的,而且我们在干预治疗的时候可以用一些个性化的精准方案。所以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实际上我们国家一方面是防控;另一方面中医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我们也立项了,当时报了广东省的一个项目,用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来治疗,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用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组合治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另外,我们要提升营养保健产品。实际上中国有一个误区,一提到保健品好像都是骗子,都是假的。其实不是的,年轻人认为老爹老妈被骗了,年轻人不知道年轻人的需求,其实我们身体是缺少一些营养的,所以要补充进去。中医核心的东西是综合平衡和综合营养的补充。中医综合来讲是一个综合的效益,主要是从细胞代谢中身体对于营养的需求出发。
很多人说都要做大健康,大健康应该做什么呢?也就是两个方向:
一是抗衰老,当然要做大病预防;
二是利用生物技术干细胞、免疫细胞、基因这些技术,这些东西是非常安全的,我历来是搞药理毒理的,我们首先关注这个东西是不是有毒性,对于身体的伤害有多大,这些技术对于身体的上海比较小,用干细胞已经有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用了以后没有问题。干细胞对于身体周期的延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个,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讲,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有它的好处。南方科大这边也是围绕这两条药,大家可以多多交流,再好的理论没有临床的验证是没有用的,所以临床的效果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愿意跟临床在这方面做一些合作。
主持人:谢谢赵博士,周博士也是美国最定级的梅奥诊所出来的,它是多维度的一个精准医疗中心。我们周博士能够在那里从事博士后研究也是非常优秀的,所以听听他的专业意见。
赵柏松:实际上我是学外科学毕业的,我是临床医学,也学过中医药,中医学我也学过,并且到中医院也实习过,另外我做分子诊断的,后面做肿瘤产品的开发。主要就中医药科学性的问题以及后疫情精准诊断简单说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说一下中医药的问题。刚才主持人说中医药是不是伪科学?肯定不能这么讲,中医药肯定有它精华的地方,我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利精院出去的,我们利精院有一个教授,他做三氧化砷是一种药,其中有砒霜的成分,三氧化砷可以用于治疗白血病。这是中医药的精华,另外我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青蒿素等等。中医学的研究是无法量化的,我们随机对照的多重性临床研究要做一些这样的研究,我们某些药物是中成药,另外我们发现它有做心血管的药物,但是到美国做FDA临床实验的时候发现它踩平板的时候过不去,最严格要求的实验过不去,可能我们有一些中医药按照现代医学多中心的临床实验进行对照研究。
与时俱进,精华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们要用现代科学的办法不停印证它,减少它的毒副作用,让它的有效成分被提炼或者说清楚,至少大家知道它吃的是什么。这是一些比较粗浅的一些想法,另外在后疫情时代,疫情对于精准医疗的影响肯定是正面的,主要是整个社会经过疫情之后对于健康更加关注,国家对于这方面的投入肯定会增加。尤其我是做分子诊断的,我们有很多做分子诊断的公司就是这次疫情的获益者,而不是受害者。像深圳的华大基因,华大基因这次赚了很多钱;广州的精益医学也赚了很多的钱,他们卖了大量的试剂,深圳还有一家公司叫飞鹏,也赚了很多钱;湖南有一个公司叫盛湘,报表增长高达3000%,净利润高达20多亿人民币。疫情对于肿瘤筛查短期是利空,长期是利好,因为我们短期有一段时间诊所开门,大家都到医院期,现在检测量在上升,对于肠炎的精准筛查来讲,疫情对于我们肯定是正面的。
主持人:刚刚周博士提到了中医是不是伪科学?其实不是我说的,我是中医的一个热粉,我非常看中中医。我寻遍中国的顶尖高手,我拜访过很多国医大师。我对于中医是热诚的,高东是行业中医的Leader,像《逻辑思维》的罗胖是公开说的,我是置疑它的,五千年的迭代文明沉淀下来一定有它的意义。包括我跟高东博士探讨过,他用精准医疗的干细胞法+中医疗法来治疗慢性病和其他疾病,他用前沿的生物科技带给病人解决病情的一个精准方案。
高东:讲中医和西医是吧,我不讲中西医,我只想讲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医疗人员与从事服务的人员;二是讲讲技术。我分两点或者三点来讲:
第一,你们的健康要靠你们自己,这不是我们自己说的,实际上国家已经在说了,人民的健康才是人民的小康。刚才周博士提了我们的GDP,实际上国家已经在想了,你们自己的健康你们是第一责任人。红头文件里面已经写了,所以你们应该变成什么呢?全科。我们变成专科,这样就逐渐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你们必须懂一定的医学,刚才赵博士第一条就是科普,相信未来10年之间中国的医疗科普,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因为你说把健康交给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到了重大风险时才能送医院的,科普上是不行的,我不懂,大家觉得有点蒙,怎么国家没有这么做。点点滴随便打了?没有吧,1000块钱的支架变成700块钱,国家是一步一步在做,做这样的事情是尽量把大家的健康维护好以后万一得了重大疾病时再去医院。所以医院和医疗也会回归其本原,大家要知道自我的健康自我负责。
怎么负责呢?只要符合生活规律就行。怎么睡?在场基本不会睡不会吃,几点钟睡,会睡吗?现在有了电视等等娱乐,你们都不能保证在10点30之前睡眠,10点30-3点是深度睡眠的时间,人是至阴的一个体(几乎没有任何的活动)为第二天回阳做准备。你们在忙工作、忙娱乐、做程序,你自己觉得第二天补12小时的觉是假象,历来走的时间是补不回来。身体里面有那么多子民(如心、肺)要养活,你自己不把时间定好是搞不好的,你非要搞到严重时找我们。
我们有一些方案,大家都是做化学药的,我也是做化学药出身,发现化学药毒性太厉害,后来做了AGC,感觉这也不是解决方案,化学到了重大疾病也要用,因为不用化学药是控制不住。我就想把这个药丢进细胞液里面,细胞吃不了再用到人的身上是不是更安全了。一定要记住你的健康是自己的,自己健康占90%,剩下10%再丢给我们。
健康的人与不健康的人其生活规律与饮食规律差异性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水,我上来老喝水,最近很多老年人我们我们公司找我们,说我们夏天时吃喝都不成问题,冬天为什么吃不了多少东西呢?我问他喝多少水?他是6-7杯,我说降到2杯一周之后就解决。冬天要保守,一天6杯水半小时上厕所,阳气就被带出去了。所以肚子就瘴气了,这些知识大家一定要了解。
主持人:我们原来做了一次科普活动,高东当时发自内心给那些孩子说怎么样,你身体一切习惯归咎于你,将来是否会得肿瘤等等严重疾病都是归结于此。这次新冠疫情之下,只要你把免疫力提高了,一切的疾病都能抵抗住。
今天大家坐了很久,感谢各位来宾!现在给各位非常好的机会,你们对于五位帅哥博士提出想要的问题。我们把这个环节进行完之后再分享一个专业的热点。五位博士有没有想表达的一些疑问,下面有一位戴帽子的先生,把麦给一下他。你想问哪位博士都可以直接提出你的问题。
提问:非常感谢,我现在是想转行,因为我是做电子行业的。因为大健康以后会跟房地产一样是规模非常大的产业,我非常看好这个产业,所以如何把我做电子的优势贴合到大健康产业里面,我做电子装备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进入医疗领域比较好?或者与大健康行业更专业领域相关的?
主持人:刚才赵博士说了,很多人想转型大健康,其实大健康的水很深,你想问哪个博士?
赵柏松:你的问题很好,现在全球科技革命两个池塘:生物技术革命和生物技术经济;另外是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经济。因为你是信息技术行业,如果你能与生命健康结合在一起可能是最好的项目,但是你得找到切入点。现在人工智能、无限互联网以及其他的云计算,这些都是属于信息技术。你所做的电子,因为电子本身就是数字信号,实际上与信息技术是捆绑在一起的,属于那个范畴。
你现在想转型到大健康,其实你可以过渡做一个什么项目,硬件与生命健康结合的一个项目。本身你是自己做还是合作,还是投资?你的想法要了解,你是投资呢?还是利用一个技术找一个生命科技的团队与你合作,你做生命健康大数据方面也可以。因为美国加州有一个首富(是一位华人)叫Pgic 王,他把信息技术与人的大健康结合,我把人健康的数据收集起来,他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告诉你每天的健康状态,但是你不能做这么大。你找一个点,你看看通过某种渠道做一个医疗器械,比如我们现在想做抗衰老脸部的,我们做了一个细胞枪往脸上打细胞的。根据信息技术去测,把脸部看起来光滑处而内部损伤的拍摄出来,再根据情况进行精准用药。
这是我的建议,谢谢!
主持人:会后可以再跟博士们进行讨论,电子行业可能还有一个是穿戴智能。还有其他的朋友吗?
提问:我的问题是想对吴所长吴博士的。我们中医要配方是中华民族积累了几千年经验得出的结晶,但是现在西方人不太能接受我们的中医,因为我们可能无法用西医的模式来解析中医为什么有效。我们这边有一个团队是来自于德国,它是做化药研究的,做蛋白质晶体学研究,它专注于做新老化合物的发现和油画。我想能不能用他们的技术给中药做一个有效成分的解析和提醒,这样是不是能推动重要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吴正治:非常好的一个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瓶颈,是中医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也是普遍性带有共性的关键科学问题。从中医药学科发展来讲应该是这么一个问题。你的团队非常好,实际上我们团队已经在做一些尝试,南方科技大学这位赵教授他们团队也在做中医药的现代化。
中医药的疗法是毋庸置疑的,它为什么不能走向世界?为什么不被国外同行或者现代医学者们认可呢?主要还是你所讲的这个问题,中医药的成分和靶点缺乏深入的研究和阐释。这个作业方子治疗什么病是有效的?像新冠不能说是个人案例,全中国那么多人用,像方舱医院大家都在用,证明它是有效的。
有效性怎么来阐释其科学内涵,如何阐释作用基础,如何阐释作用机制?你这个团队是非常好的方向。实际上我们也有中医药化学的团队,我们团队有中医药化学的博士,有药理的博士,也有结构生物学的博士,也有生物信息学的组学博士,我们是跨学科的团队。要做中医药现代化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研究和跨学科的团队。
通过中医药化学的研究结合分子靶点的技术,中医药化学把单体成分分离出来,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技术(非常好的技术),先是虚拟的分子靶点对接;再通过生物学实验实体验证这个靶点是否真正结合上去了,是否真的起作用。我们通过这样的思路开发一些产品,虚实结合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
我们经过很多实验验证,它怎么起作用呢?我们通过这样的思路去研究。这是作用机理和作用物质的研究。中医药要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还需要标准化,中医药的质量标准,中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一定要有严格可控的现代化技术,一定有要质量参数。如果没有标准,你的产品质量就成问题,怎么走向世界?这个产品没有问题,下一批产品有问题,来源要控制,质量也要控制,这样控制之下,我相信中医药一定能走向世界。
主持人:讲一下当下比较时尚前沿一点的科技,我跟赵博士和高博士私下有探讨的一点。这个话题今天要不要讲,但是我觉得今天也听到了这么一个分享,最热门的哈佛医学院森格尔的一个发明,像赵博士和高东博士说的,香港人为什么会长寿?分析其原因是因为香港人是中西医的一个结合,他的自我认知很自恋,他精神状态非常好,他用中方的煲汤和西方的导向营养做一些调理。刚才有嘉宾说很多老人一买保健品,下面的人就说骗子来了。其实不能一竿子打死,好的营养补充还是挺好的。
12月2号发布的一个看法非常独到,他认为生物老化的核心原因其实在于表观遗传的改变,如果说DNA决定人体能产生哪些蛋白质,那表观遗传在甲基的修饰就决定人体是否能在正确的时间生产出自己的蛋白质。我提出一个问题,表观遗传基因组学与衰老基础研究的一个探索。
我听听五位博士对这个论点有什么看法?我希望五位博士用一个专业术语来表达,听完以后做一个专业的概括。到时大家听完以后可能听不明白,但是我们还是要听到专业的内容。因为下面有很多专业的生物达人的小伙伴都来了,我们也有研究一些抗衰老前沿达人的小伙伴都来了,我们现在就这样一个观点想听听,首先还是要听一下邹博士。因为周博士在国外的时间待得久一点,听听你的意见。
邹鸿志:因为我不是研究衰老的,但是由于我是学医的,以前我隔壁有一个荷兰的教授,他是研究衰老的。衰老的英文单词叫“Snility”,标准的学术单词,一般可以叫“Agen”,它曾经把老鼠的基因敲碎以后,发现老鼠的衰老会减慢。大家都想长寿,想活得越久越好。我们并没有恰当的方法组织衰老的过程,但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是有影响的,因为我并不是研究衰老的专家。就我见到的例子讲讲,因为我去到日本发现日本人很长寿,香港人也很长寿,我发现日本人长寿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饭的分量很小。我在日本就经常发现自己吃不饱,它的饭分量很小,每一碟都很小很精致,日本人的街上没有胖子,一个胖子都没有看到,身材非常好。
“病从口入”这些是基本道理,你肯定要在饮食上管控好自己,肯定是荤素搭配,保持体重,不要过胖。我以前很胖,后来我自己控制自己的饮食,每个礼拜强烈健身两次,现在体型比以前好多了,减掉十几斤,人的身体状况好很多。但是现在没有哪个配方让我们的衰老减缓,有一些维生素E、维生素C可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我们确实没有明确多中心临床实验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但是生活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高博士说的好的睡眠习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你恰当的一个体型和良好的一个运动应该是能让人长命的,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说这个。我只能说这么多,因为我没有研究过衰老。
主持人:没有关系,邹博士刚才讲到说他平时很胖,因为他平时很严肃,我很少跟他聊天。请问一下邹博士,再反问一下您,像大肠粪便的检测对于现在一些人生活习惯的养成和靶向营养的干预上是否有可提供的地方?我经常去查,调了一段时间或者半年之后经过检测,改观会好一点,这种营养是否可以做一个对系。
邹鸿志:肠癌的病因是跟营养有关系,有一个明确的病因就是肉和肉的加工品。在美国由于他们吃很多肉和肉的加工品,他们七八十年代肠癌的发生率很高,后来他们随着检测又下来了。我们中国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天都吃肉,现在天天吃肉,吃肉之后肠道的蠕动就减慢了,肠道的蠕动减慢之后导致刺激腺瘤再刺激肠癌的发生。这与营养有关系的。
如果我们要预防肠癌就吃更少的肉,当然不是不吃肉,荤素搭配,保持一个良好的体型,肠癌的发生率低很多。
主持人:李博士一直在促炎因子,你对于大卫所提出的抗衰老的研究观点持什么样的态度?
李为公:常见的细胞分类有一个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有一个淋巴细胞亚群,实际上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这是与我们的健康状况相关的。一些高端的体检也参与一些研发,在高端的体检上做一些淋巴的检测,我们能判断你的健康状况是否是真正的健康状况。比如你现在属于亚健康状况,你需要做一些调整,再积累下去就会产生一些疾病,与直肠癌是一样的,指标高以后就要做调整和控制。实际上淋巴细胞亚群分群比例与你的疾病是相关的,健康有各种各样的指标,可以做好我们的日常指标。
我们再讲做一个日常保健的问题,其实最难的是家庭医生,提醒你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你一出门就忘了。最好做是外科医生,等你躺在手术台时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否则下不了手术台。我们要慢慢尊重家庭医生,投入最低是家庭医生,最后花几百万做一个支架手术是最痛苦的。希望大家遵守良好的生活习惯,人的病原性很复杂,只能说我们努力地去长寿,健康一定和长寿有关系。健康的情况下至少让你下半辈子活得不那么痛苦,不要那么多病,不光光追求长寿,长寿不健康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主持人:请高东博士来分享一下,那天我专门请你把这篇文章看看,我听你了意见。
高东:人体衰老实际上与一些因子是有关的,比如DNA、比如烟酰安、腺嘌呤和核酸肝,这有用还是没用?有用,实际上是个体化的人跟随社会进化不是活在这儿80岁没了就没了,你的后代还是要逐渐进化的,这是一个进化的过程。现在人的智慧超越了进化的过程,创造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在我们身体里面留下了一些保守的基因,从基因层面来说叫做保守基因或者节俭基因,从细胞来说也有一些节俭细胞,什么意思呢?这些基因和细胞就像“守财奴”,你吃进来的东西本来就多了,它要拼命地把它留在身体里面,因为它曾经“苦”过。有时真的不要吃得太好。因为从进化来说我们赶不上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物质财富太快了,基因和细胞没有适应过来,它还觉得是守财奴,进来的东西要全部分解掉。
如果现在身体状况非常好,你往后吃几顿饭不闹肚子,这非常不好,因为到你七八十岁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留在你身体里面。现在保健品和NFA都是假的吗?其实不然,这也是技术导致的一个问题。技术太朝前了,这种东西被创造出来了,但是对于每个人的分解体系是没有的,你缺什么补什么,现在不是不缺钱都什么都补,燕窝不是谁吃谁有用。
后续的体系跟上了,相信5年以后或者10年以后基于每个人的大数据,每个人的背后就像这瓶水一样成分清楚,那这个营养品就做到精准了。现在是一个伪命题而不精准,如果我们每个人有这样的标签会绝对精准起来。
主持人:高东博士讲到这个专题时给你们说的是生活方式。最后一个热点,想听听科技创新对于未来医学的影响。五位博士最后做一个发言,说一下精准医疗在国内的一些发展。因为你们刚刚在VIP室聊到诊断和医疗怎么做紧密的联合,因为这样才能做更多的精准医疗,让老百姓感受到你诊断检测出来,我治愈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阶段的性的结果,阶段性的结果是如何呈现给大众的?
希望五位博士简单来讲讲,根据最后一个论点来介绍精准医疗的创新论坛。现在还是从高东博士一次往那边走。
高东:好,我接着讲讲技术对于医疗、大健康赋能的事情。实际上如果不是这个领域,可能大家不知道这个领域的痛点。像刚才那个做电子想要转行到大健康,估计你只是听到了未来20年、30年的中国两大产业:第一大产业是大健康;第二大产业是农业,所以你就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你要知道大健康领域和医疗领域有很多的痛点,比如我做细胞的。细胞有一个生长特性是贴壁生长,没有有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很难,为什么呢?因为贴壁生长,你想做出一个模型出来很难。现在3D打印出来就为我们赋能了,照着里面的结果“哗哗”打印出来了。问题又来了,3D打印为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们所有的细胞装在不同的针口里面,这个程序怎么做?你们都可以做。比如基于细胞的医疗现在通过静脉回收全身性给你做一次,当我得了重大疾病的时候就肝有问题,全身性的疾病来说又慢了,怎么来解决呢?就要做局部的治疗。
比如有的女的34、35岁就是生不了小孩儿,每日每夜都想要一个小孩儿生不了,那就是卵巢早衰,卵巢早衰用干细胞治疗很好,但是生物性太慢了,需要研制一种对于生物性不受影响的材料放到卵巢里面,让它慢慢生出干细胞。制造出这样的支架给我们赋能了,各行各业的技术出来以后给医疗的赋能是很大的。3D打印现在是这样的技术,如果有一种其他的方式出来呢?
可能心脏不像在手术室插很多管子,有可能有很多方法出来。技术革新是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财富和物质;二是给重大技术带来了很大的技术解决方案,所以大家要从两边来做。第一边,你要节制一点;第二点,未来二三十年都是大健康,所有行业(包括文化行业,如宣传)都要给大健康赋能。这些体系逐渐归结到一个体系,刚才你说转行,我真不建议转行,而是对接,还是你的专业,但你是为我们做事情,做我们上下游来为我们赋能,你的专业占了80%,给我们赋能了20%,还是没有丢你的专业。你做电子跑过来做大健康,细胞如何培养不知道,中药是如何不知道,如非你是做资本的。
主持人:高博士是单刀直入,管你爱听不爱听。下面有请邹博士给我们分享一下科技创新对于未来精准医疗的一个影响。
邹鸿志:我从三个方面来讲,因为说科技创新对于医疗的影响呢,医疗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诊断。我们用什么手段把那个疾病给早期发现或者精确地诊断出来?接着就是治疗,你诊断以后怎么给他治疗呢?另外治疗以后康复、健康、日常生活的管理。科技创新对于精准治疗和大健康的影响肯定是前所未有的一种状态,肯定是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紧迫。因为我们现代无论是在诊断、治疗以及健康管理上,随着科技创新以及大量资本的投入,我们产生了大量以前都没有的一些手段,比如药品有很多原源药不停地出现。
因为我是学医的,我读医学专业时,中国就没有原源药,中国所有的原源药都是进口的或者仿制的,都没有自己生产的。现在随着大量海归的学者(包括本土的学者)和资本的加入,现在有很多自研药,我们中国出现了恒瑞这样的企业可以创造很多药品。这是从药品行业来说,另外从治疗的一些器械来说,比如心导管,以前中国是不可想象的,都是像美德利这样的医疗厂商在提供。
在诊断方面,我自己肠癌筛查方面就是早诊的范畴,因为我们早期发现之后就可以进行早期的治疗,之后获得不一样的效果。我们也是在大量资本支持下的科技创新的结果。比如现在有很多的医疗器械,比如深圳有一个很优秀的医疗器械公司叫迈瑞,迈瑞做了大量的医疗器械的设备(大设备和小设备),这里有一个朋友是迈瑞过来的,迈瑞是中国优秀医疗器械的企业代表,还有一个叫华大基因,这也是一个民族工业的代表,他们做的测序仪。因为我们现在信息交流方便,数据采集可以通过电子的方法和可穿戴设备发现是否有问题,比如心脏有没有早搏,你的血压血脂通过一个可穿戴设备很快速地反馈给医生,医生可以及时地为你治疗。
这就是科技创新和精准医疗对于大健康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了,并且有越来越多新工具的出现,这个领域肯定是发展越来越快的。
主持人:邹博士今天下午这三点是开始开放的,他开始一直没有开放他自己Open的思想,真正讲到了非常全面的科技带给精准医疗的一个好处和远景。有请赵博士来分享。
赵柏松: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像邹讲的,科技创新在医药行业里面就是生物技术革命,只有生物技术革命才能衍生精准医疗,否则无法精准医疗。检测,不检测怎么进行精准医疗,如果不检测无法根据个体的结果或者个体的情况来下药,用他自己的细胞做的抗体蛋白;或者用自己的T细胞来治疗自己,那怎么叫做精准医疗?
这是检测在生物治疗的一些手段,干预回头以来还得检测,效果怎么样还得检测。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产生精准医疗,不然没有精准医疗。过去谁提过精准医疗,没有提过,由于生物医学革命才带来了精准医疗。最重要的一点是核心检测,实际上我们做检测都是由于检测才能给你提供做精准医疗的机会。
第二点,整个大健康里面的投资机会很多,那么怎么样找到一个点呢?我讲一间事情,我们中国与国外的差异。国内的投资环境与生物科技的创新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需要创新的机构它的项目很好,但是投资机构不懂,也搞不清楚,因为风险很大。那么它不敢碰,那么国外的风险投资呢?像我们博士毕业的时候,你的博士论文就是给你投钱,那国内没有这样的。所以可能有一个风险投资或天使投资,机会应该在这里。你给他投了很少的钱,或者投了50万亿,国外经常10万美金就可以了,10万美金出来就变成几十亿美金。
投资的人注意一点:看准这个风口以后是否具备把产品开发出来的能力。投资要投科技创新,那投什么样的呢?其中要有一个风险的意识,系统是一个机会。由于系统没有形成反而有机会,如果形成了就没有机会。投资在大健康领域要做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蚂蚁金服都觉得是稳赚的,后来亏了很多,没上上,由于有体制的原因。但是你投天使轮生物技术的钱投得少但投得早,你可能投一个就成功了。投资的亮点叫什么呢?
一是研发平台,它本身团队有这样的背景、团队、实力、项目,也有研发基地,会不断进行新项目的成果转化。这个平台不是一个项目而是多个项目,但是只要有一个成功的项目就厉害了。
二是技术平台,什么叫做技术平台呢?我做基因治疗的有几十个专利,其中有一个在临床成功的,你就成功了。
这是两个的投资亮点。
主持人:因为我们明天全天产学研的活动是产学研的开幕式,下午有人工论坛,晚上还有创业之夜。创业之夜是深圳科协举办的创新大会,李博士也是优惠的项目,我们大概有200多个项目加入了创新创业大会的投资会。所以您刚才说的这个问题我们产学研就是很专业的,因为我们有大量投资界的大咖都会来。
刚才我们在宝能的那个团队也过来看的,我们也会关注,因为会长是姚润华(音),姚会长一直关注大健康。其实我们产学研促进会在产、学、研里面还有有高阶的目标和协同。李博士还没有去,二位没有去的博士要去产学研参观和指导工作。下面有请李博士。
李为公:首先表示感谢,唯公科技是这次创新创业的参与单位,很高兴你告诉我们得奖了,我比别人要多高兴几小时。科技发展对于大健康和精准医疗的影响,实际上精准医疗是科技发展的一个产物。我非常同意前面两位博士讲的精准医疗分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以及精准治疗后的康复。实际上我刚才讲了一些内容,重症前的管理很难做,手术后的管理同样很难做,我儿子是一个外科医生,半年遇到的问题,病人又回来了,怎么了呢?因为他的习惯又回到原来去了。
精准医疗是整个精准治疗的基础,因为人的差异性太大了。同样是两个人,100%的碳水化合物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两个的思维和形象非常不同。这就是人的差异性,人的差异性怎么来分辨呢?也就是精准诊断。现在已经深入到了基因层面,再往下还有一些蛋白层面和细胞层面的精准诊断。
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西医院一下抱怨说,为什么现在检验花这么多钱?我从小长到医生家庭,我问过我妈妈一个问题“妈妈,你有没有误诊过”,我说为什么?他说凭我的经验能治愈一批人,但是我没有现代的一些医疗器械,现在的年轻人治愈率和误诊率比我们低。我们老是回到过去的年代,讲到花很多的钱,但是老医生说,我的误诊率很高,如果你是那个误诊的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医生给你开了很多的诊断,他需要判断你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不是靠自己的经验。现在的年轻人更精准化,他们更知道怎么精准地读这些指标,老医生没有这样的技术,不知道这些指标怎么解读,这是整个科技发展给我们医疗领域带来的好处,可以更精准,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没有过度地诊断,只有过度的医疗。
主持人:现在在医患关系那么紧张的情况下,李博士生物技术的到来给我们以春天,因为它才有温暖和温度。这才是我们目前幸福感上升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科技带给生物医疗精准的推动。有请吴博士。
吴正治:谢谢主持人,大家很辛苦了,前面的专家讲得很好,方方面面都讲到了。我简单补充几句:
首先,科技创新对于精准医学的推动和促进。这实际上不成问题,所有人的认识都是一致的,不知道主持人拿出来讨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主持人:对于这个的深远是高博士提出来的,还是有异议,您是博士您知道,大众不知道,为什么要讲科普,科普就是说您与大众是断层的,刚才你发布了那么多信息,但是大众可能没有听懂,但是大家都在认真听。
吴正治:我也是用科研的实际经历给大家说明技术进步对于诊断医疗的推动和促进。我80年代开始都博士,读博士就做唾液诊断,就是简单的几个指标,唾液淀粉酶查不出什么东西,关键还是技术的落后;测一个PH值,测一下内分泌技术,测一下TMA等等。关键制约的问题还是瓶颈技术的问题以及检测手段的问题,早期癌症诊断靠什么?组织切片、病理切片,这都有一个DNA背景,我们80年代开始做DNA背景,那时诊断最标准,最先进的DNA背景。
后来蛋白组和基因组都跟上了,技术革命是医学动力的源动力。生命技术的革命也是源于技术革命,包括没有显微镜就没有现代医学,显微镜推动了现代医学。这不需要多讲。
我讲的是精准医疗下一步发展,因为我们团队也在这个领域做了十几年的,单一的技术和单打独斗的模式有局限,无论是基因组还是蛋白组都是有局限性。当年可以找到一些生物标志物,但是单一生物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很大局限的,为什么现在指标那么多,可是漏诊那么多,哪个检验科的收放指标一大堆,检测指标一大堆,也有一个整合医学的观念。整合医学实际上就是系统生物学,多学科融合、多技术融合、多交叉应用提供诊断水平和医学水平。我们团队也是基于多组学在做,不是一个组学在做,这是多组学的理念。
另外产业组学这方面还是有一点感想,值得大家关注的就是中医药医疗器械、中医药现代化是一片真正的蓝海。现在习大大提出要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产量化,落脚点在“产量化”,中医药是我们的国粹,要变成GDP,怎么变成GDP,靠现代医学的研究来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现代化。
前面那一位说做电子技术的,你就做中医诊断现代化的设备,很多领域都是空白。基于你电子技术这一块的优势,当然也要结合人工智能、多组学、大数据的技术,咱么把现代医学的技术方法用于中医药领域,用于中医药的诊断治疗领域,方方位去做可以开拓很多产品,我们诊断机器人、康复机器人、针灸机器人等等都是好的方面,这是非常好的方向。
中医药药食同源,精准医疗不仅仅是诊断的问题,对于政府来讲更加关注预防这一块,怎么样精准预防是重要的,降低发病率。怎么样精准预防,药食同源,靶点清楚的,诊断清楚的,从膳食出发,关注这一块一定是一片蓝海。
主持人:谢谢吴博士的指正,我与他谈到的论点是相似的,只是今天的论坛不太适宜谈中医药,因为我们去年做了论坛。我们每一个论坛的热点不一样,我们准备跟聊一下中医膳食实验室,李博士和吴博士诊断的民用医疗的检测可以给我们合作。我是这里与这个方向的,我们的卡内特生的公司也是往这个方向走,大家一起参与进来,希望中国达到一个精准医疗的方向,为更多的大众谋福祉。
这是五位博士与我共同的愿景,由于五位博士也很辛苦了,今天的论坛中五位博士给我们带来了精准医疗成果的分享以及未来医疗的方向,如果你觉得意犹未尽的话,请关注我们的论坛,也关注我们精准医疗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