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0-12日,由投中信息、投中网联合主办,投中资本承办的“第14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上海隆重召开。中国的创新力量正风雷涌动,奋发九州,荡涤环宇,本次峰会以“九州风雷”为主题,汇聚国内外顶级投资机构大佬、知名经济学家和创新经济领袖,共筑行业新版图,探索新机遇。

巅峰对话:黑天鹅频发的2020年 是一个投资的好年份吗?.jpg

对话嘉宾:

德同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田立新

启赋资本董事长傅哲宽

联创资本创始合伙人韩宇泽

海银财富首席投资策略官惠晓川

基石资本副董事长林凌

元禾辰坤高级合伙人王吉鹏

创东方董事长肖水龙

唐兴资本创始人宫蒲玲

以下为第14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中巅峰对话的精彩演讲实录。


回望创业时机 如何选择风口

田立新: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从投资年份看GP的价值。投资年份,我看黑石的苏世民的那本书放在那里,他说“创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时机,太早太晚都不好”,在座几位GP,还有一位LP,我们的机构当年开始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情形?当初是什么样的风口最终到了今天,这个话题请大家每个人做一个分享。

傅哲宽:大家好,我是启赋资本的傅哲宽,创业板2009年开板以后到2012年有一个小的泡沫期,2013年往下走了,大概我们就是在2013年往下走的时机点创建。我们出来创业核心还是跟田总说的一样,我们是在抓一个机会。我们觉得中国的传统产业面临很大升级的压力,而且互联网开始与传统产业有融合的迹象,我们主要是想抓互联网和传统产业融合,帮助产业升级,到现在是成为产业互联网。

我们当时也在这个领域选择了大概3个方向,一个是工业互联网,一个是新服务,最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包括医疗,教育,旅游等这些,还有一块是互联网的新消费,我们那一块看的是新零售的方向。

那个时候创业也没有特别大的公司可以看,所以我们出来创业定位也是定在投天使和早期,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一共6-7年的时间,也是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坚持在走,到现在我们应该也是在这些方向上逐步进入回报期,在线教育的项目还有新零售的泡泡玛特已经申报了还没有成功。

肖水龙:大家好,感谢投中集团给我们大家一年一度欢聚的机会,主持人的问题对我们讲蛮好回答,在创业的阶段选择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我们是在2007年8月份成立,那个时候是恰逢时机。因为创业板在2009年11月份就开板了,记得我们在开板的第一期当中有一家企业上市,正好赶上创业板这一波,在创立不久将近有10家上市,创业时机非常重要。

现在再创业就晚了一些,那个时候募资也不是很好募资,但是体量小能够满足要求。记得我们第一个基金是才5000万,投了5个项目,最后5个项目上市了,我看业界还不是很多,我们为立挺我创业的朋友带来10倍的回报。

13年来风风雨雨,投资这个行业经历了起起伏伏,从刚刚开始寥寥无几到后面千军万马,我们的感受非常深。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我们更加坚定对创业投资后续发展的信心,因为创业投资确确实实支持我们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确实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的支持者。尽管存在很多的问题,等下可以探讨,但是很高兴,我们成立到现在是体会到了创业的过程。

韩宇泽:联创资本应该说成立的时间是比较久了,我们是1999年成立的,今年已经走过21年。联创是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等联合设立的,我们董事长是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他又是中国财经大学的副主任委员,06年的时候严院长主导了企业合伙法的通过。

所以06年是把握住人民币基金起来的机会,我们是中国最早开始做人民币基金的机构之一。从开始第一支5亿人民币开始起步到今天,把握住了中国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机会,管理的人民币基金超过400亿,已经投资了300多家企业,有83家成功上市。

田立新:1999年也是第一批人民币基金的弄潮儿。

惠晓川:我们是在2013年的时候就开始涉足主动管理,虽然我们代表卖方的观点,但是我们还是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013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比较熟悉的领域,当时那个时候的直投项目也很多,也有一些比较偏早期的,故事讲得很好,实际上还是要看长期价值和在这个赛道当中这个企业的商业逻辑是不是符合未来3-5年以后他的成长性。所以我们2013年开始涉足母基金这个领域,投了很多项目,实际上后来我们是受益于一个是新三板的挂牌和创业板,所以绝大多数的项目都是成功在这两个版本当中退出的。

走到今天大家都很不容易,无论是GP还是LP。今天已经不是薅羊毛的时代了,每个人要做好准备,要多想一步。而且做投资真的是胆大心细,该出手就出手,不要纠结,往往背后有很多细节还是要先把草稿打好,应对不确定性,这个是我们在做主动管理的风格和策略。

林凌:我们最早是从大鹏创投开始的,2007年创立,之前做了一些投资,带来了一些回报就更加有动力创业。当然也有全流通,让投资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科创板注册制的来临渠道更加的丰富,我们通过一路成长,规模也是一路壮大,目前我们在行业上来说更加关注科技、医疗、消费、泛文化领域。

王吉鹏:我们是2006年成立的,当时是第一家人民币的管理机构,是基于元禾控股和国开行的合作。过去从2006年到2013年,市场上特别是以偏市场化运作的母基金相对比较少,给了我们较长时间的自我的学习和自我成长期。过去从2006年到2020年,我们主要布局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也是伴随人民币基金的成长一起成长。我们2006年进入到这个行业还是以管美元为主,一开始投的基金是人民币和美金中外合作非法人的,和田总合作也是这样的结果。一直到2007年发起以后,特别是2009年创业板出来以后,国内的人民币基金开始快速的增长。过去10年人民币基金市场不断变化,我们在过去15年也投了60多家GP,接近100家基金,跟着这个行业一起慢慢的成长。

田立新:2006年第一支市场化专业化的母基金,在座的很多跟他们有合作,下面是请宫总。

宫蒲玲:

我们跟在座的各位情况不一样,因为我们唐兴资本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最不好的年份里面诞生的,也就是去年,大家一致认为的行业寒冬日子里诞生的新生儿。但是我们是这个行业的老兵,我在西高投做了很多年董事长兼总经理,投资了一批明星项目,由于年龄的原因退下来,带领一部分的团队在2019年初组建了现在唐兴资本,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完成5个亿的纯社会资金的募资,并且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投资了4个不错的项目的投资。

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个感受,2019年设立公司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就觉得LP也愿意给予资金推动这个事儿,募资也很顺利,团队也愿意一起做这个事儿,所以也没有觉得太难,但是今年有2-4月,疫情期间不能正常工作的状态下,压力突然加大,在反思自己创业的年份是不是也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但是我坚信只要坚毅前行,一定会走出来,我觉得命还是挺好的,今年又看到了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的推出,或者是这个行业大家困惑多年的上市退出通道问题得以解决。迎来了创投界的又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其实说到年份,我觉得不是那么重要,我觉得重要的是你对这个行业是否非常执着,另外你是否具有面对这个新变化后的应对能力,特别是具有逆势而为的能力,穿越行业周期的能力,这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谢谢!

田立新:2019年是我们在台上最年轻的GP,团队是老兵,我们是2006年年初成立,那个时候因为我们成立第一支基金,2000年的我们是管理者,不是GP、LP的架构,是公司架构,我们第一批基金业绩非常好,所以我们就出来单干,一晃也是15年,元禾的王总也在讲,的确我们一路见证了人民币基金还有中外非法人等等各种各样基金成长的历程,时间真的是非常快。

穿越周期的好方法是在不同年份做均衡投资

田立新:下面一个问题是给LP的。大家都介绍了,我们今天各个GP企业开始的时间,还有相对的风口,大家都知道现在融资难,所以LP的一些喜好或者是选择GP的标准我们都非常想知道,也想能够从这个方面以点带面看到未来更多的趋势。

从这些方面请王总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是如何看待包括不限于GP成立年份,如何挑选GP的?

王吉鹏:今天话题是年份,其实年份是特别好的话题,我们做了15年,其实我们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投资组合,我们通过不断的组合,比如说在行业上、阶段上,不同的白马黑马,不同风格的GP,有偏稳健的偏风险的。某种程度上是投资年份也是我们分散风险的组合选项,包括海外的运营来讲,我们看过周期变化,穿越周期很好的方法是在不同的年份里面做相对均衡的投资,我们不会因为有一些事件而放缓,甚至不投,也不会因为有一些热点而加快,我们保持相对均衡的投资也是穿越周期的一个方法。

另外就是第二个事情,分散投资只是相对讲做风险的分散,本金不亏或者是一般的收益。如果做更高的收益我们就做趋势判断,逻辑上说某种程度和投资年份如何结合。如果一个母基金2012年投生物医药,然后投移动互联网,又能投智能制造应该是不错的组合。所以年份一方面一定要跟行业结合才会有一些应用,在中国这么大,这个行业这么分散,每个行业里面都有很优秀的公司,没有不可投的行业,但是你在什么时间点上投什么行业才能使得你投资的效益最大化,这个更多的是一个年份的意义。

过去15年中国成长了,包括去年基金业协会有2.2万家GP,刚刚入行的时候人不会那么多,就百十号人基本都认识。这几年也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新的变化,我们选择GP某种程度上,特别是VC层面,我们看到一代代的代际,随着中国资本的成长,不断起来成为capital的VC,还有2014,2015年有VC2.0时代,原来机构分离出来的VC也做的非常好。

产业的结合是3.0时代,可以看到更多CVC的组合,包括很多产业背景的人出来做的覆盖到更窄更细化的领域。我们主要看一个项目及一个行业好不好,行业地位跟竞争对手差异化逻辑在什么地方。母基金同样投这个行业,跟其他GP的差异化,差异化的特征就是核心竞争力,逻辑上说你要知道自己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这次疫情大家也是初步提防,因为过完年2-3个月不能出门,以前忙着投资和管理,这段时间让大家有时间慢慢的静下心来思考投资的本质是什么,思考一下自己机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这就决定你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很核心问题,这也是我们希望GP最核心的标准。

田立新:谢谢,的确元禾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最领先的母基金的机构,他们如何挑选GP,如何挑选基金的理念及方式方法,可以好好的参考一下。刚刚讲到了他们在投基金或者是找GP有很多的挑战,包括近期疫情差不多接近尾声,但是我们行业还有其他的挑战,当然我们的挑战是有信心克服的。

冰冻期GP如何可持续发展

下一个话题,除了谈论GP的价值,目前,GP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有很多的挑战,这些挑战是从联创来看,或者是从你个人来看,哪些是比较实实在在的,而且是我们应该在这种场合多让大家了解,或者是给相关的部门机构更多的沟通,让这个行业更健康的成长?请韩总把他眼里看到的挑战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

韩宇泽:谢谢,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事关所有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可回避地讲,私募股权的确现在是寒冬,甚至有人说是冰冻时期,我承认这个观点。我们走了21年,我觉得现在还是比较难的时期,大家知道连续两年,人民币基金的募资是断崖式下跌的,尤其是2019年仅仅是2018年募资的五分之一。如果说连续两年人民基金的投资也是大幅度下降的,市场私募股权还是面临很大的挑战。

面对挑战我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提出来希望我们全行业共同发声。

第一,私募基金发展到今天,国家对私募股权行业的扶持政策现在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大家知道最突出、压力最大的就是税收问题。实际上《合伙企业法》推出来,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发展给了20%所得税给投资人,但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很多地方的执行也是有偏差的,甚至有一些机构已经出现了被追缴的问题,去年迫不得已维持原状,这个对行业的冲击有点问题。另外,在交易行业、退出行业又加征新的交易税、印花税,这实际是不停的增长。我觉得国家在私募税收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上更应该加大一点力度。今年两会提出来一个观点“大力发展直达实体经济的创新金融工具”,我认为私募股权发展到今天就是金融与产业结合最好的一个产品,国家既然提出来了,应当对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给予政策的扶持。

第二、这两年人民币基金八成是国有基金,这些基金规模很大,最低的500亿,大的几千亿,到现在投资的进展效率并不是很高。我觉得有必要就像社保基金一样,国家应当鼓励这些大基金,让民营的资本积极地参与,甚至委托这些机构进行管理,毕竟我们这么多的优秀的投资机构,也经历了这么长的风风雨雨。

另外,还有那么多外汇储备,美元现在也比较泛滥,国家应该拿出来一部分钱委托这些投资机构进行对外投资,不仅仅是对中国投资,甚至可以跨境投资,真正地落实国家今年提出来的稳经济、稳投资甚至是稳就业。

还有一点,对行业相关的政策做出具体、细致的科学调整。

1. 资管新规。行业资金下跌就在资管新规推出的2018年,人民币募资断崖式下跌,资管新规卡住资金的重要来源,不仅卡住了银行,还卡住了保险,以及其他的一些资金的进入。

2. 退出又有了减持新规。原来好不容易盼到上市,现在股票上市又出了减持新规,这两个应该做出调整。政策出台时,资本市场低迷,政策是为了稳市场、去杠杆。今天经济复工复产,要促进经济的发展,现在应该是加杠杆的时候,所以应当对这些政策及时做出科学调控。

3. 近几年大量的存量的私募股权投资,虽然已经推出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也即将推出,应当说市场的活力是有的,但是上市的数量是有限的,如何盘活这个存量市场就该大量发展S基金。美国走到今天,S基金已经发展到3900亿美金,中国现在的S基金加起来不超过500亿人民币。我们是万亿级的存量,S基金只有500亿是不匹配的,所以国家应该对S基金给予高度的政策的扶持,支持这个行业,让这个行业真正的活起来。

田立新:我补充一点。我们之前在VIP室谈过这个话题,韩总说的这些挑战的确很有代表性,对我们这个行业健康还有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刚刚小结一下,大家主要是说的是外部,我追加一句,对我来讲,最重要的挑战是内部自有团队。这个行业就是靠创新,钱是难融,但最终的挑战是我们作为GP如何创造价值。我们的话题就是从投资年份看GP价值,除了年份,还有我们自己想什么、做什么,如何融会贯通、取长补短,最终打造出一个团队,每个事儿都能做成更有创造价值、能创新的,这个至少对我们的团队讲是永远的挑战。

下一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们对未来投资机遇的看法,或者你们觉得还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跟大家分享,任何话题请每位都给大家分享一下。

傅哲宽:未来的投资方向还是看各个机构的,我们选择两个赛道,一个产业互联网,一个新材料,未来5-10年的机会都还比较大。新材料是一个永久的朝阳行业,新材料包括跟它相关的高端装备和器件,现在对于中国来说都是非常急缺的,这个行业国家的投入未来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重,机会是非常持续的。

产业互联网也是这样。我们的传统产业到了今天,必须要用互联网和新技术去升级才能重新焕发生机。我觉得这个行业的发展现在经过了6-7年,6-7年前创业就瞄准这个行业在找,经过了6-7年的发育,进入加速的阶段,进入了高速成长期,这个过程不可预测,应该还会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基本上到了收获的季节。这两个行业我一直坚持看好,而且还会坚持投下去,谢谢!

田立新:产业互联网。

肖水龙:到现在我们也是不断地总结,学习国内外先进创投机构的经验,我们原来是刚刚开始说的对照中小板上市的财务指标投,不管什么行业,那个时候也确实是蛮准确的,有上市公司的出现。后来发现这样做是不对的,要做专而精。随着最近几年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加上我们过往的一些经验以及团队的背景,产业背景比较多,我们把自己定位为科技创新企业的股权投资机构,主要立足在4个方面:两弹两星,大IT,大创新,新材料新制造。特别强调硬一点的科技创新,标的在技术上确实有大的创新,说得比较严一点,要有颠覆性的创新,可替代性可以填补空白,这样要求蛮高的。但是要确定这个方向对企业的完善发展,撑得起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是比较好的。

我们三分之二项目还在AB轮阶段,三分之一在Pre-IPO阶段,有尽快上市的要求。这两年布局打下来,我们觉得后续心里有数,在投资方向、投资团队上也更专细。刚刚王总讲得更加有特色、核心竞争力这方面,我想向在座的其他机构一样,更加有鲜明的经验和特色,在创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谢谢!

投资要有逆向思维

韩宇泽:我们一直在一线担任着基金的募资,近几年基金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基金越来越走专业化的基金。

我们现在的基金首先聚焦在医疗器械,因为三年前我们搞了第一期医疗器械基金,今年发现全社会都在看医疗器械,这个方向选的没有错,中国医疗器械的空间还很大,从国外来讲,药和器械1:1,在中国药和器械只有1:0.2,有很大的空间,医疗器械还会看好。

第二个看好的就是环保,国家的刚性现在在环保里面土壤修复,VOCS治理,核环保,包括危废越来越成熟,是很好的机会,第三块我一直对智能制造,高端制造这一块一直看好。

惠晓川:逆向思维,第一个就是读懂我们的国情和政策。逆向思维大家都知道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往往很多人都做不到。比如,现在环境成这样了,你说有多少好的资产都在这里,关键还是看每一个GP自身的优势核心竞争力能不能找到这些优质的资产,好企业永远是好企业。这个商业逻辑如果是能够满足我们大家社会需求的,管理团队稳定,产品、商品能够满足大家,我觉得就是一个好企业,该投的时候该下手的时候跟大环境没有关系,好的资产就在这里。

第二点,做投资真的要了解国情,我们还是有自己国家特色很多的东西,不管找资产还是退资产,韩总说了每个时候交易场所,交易规则有变化,对我们的退出难度很大,但是我觉得没有关系,此一时彼一时,东边不亮会有西边亮,我们期待有一些时间这个曙光会来的。

第三个,如果从GP的角度讲,我们拼规模拼不过国家队,拼专业力量拼不过人家真的是干实体行业干企业的,他们是最了解生产一线的,那怎么办呢?我觉得有一些时候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觉得可以借助每一个在行业当中赛道当中风格不一样,我可以借助你们核心的一些策略,你们看中一些赛道,我们可以把资金分散给你们。

因为拼规模拼不过国家队,技术团队拼不过科研院所,只能是夹缝当中找机会,就是要找隐形冠军。所谓的就是黑马白马的道理,坦率的讲白马有一些时候真的很贵,看的人太多了,黑马也不好找,但是往往有一些时候隐形冠军这个里面的名堂还挺多的,尤其是很多的细分领域,尤其是跟产业链做配套的,往往是给大品牌企业做配套,这些隐形冠军他的价值和未来成长空间很大,所以我就提出这几点自己的看法。

田立新:隐形冠军,顺势而为。

林  凌:可能未来会面临一个情况,首先供应链上面有巨大的重构,因为特别像中美贸易战之后,大家看到在芯片行业和5G行业带来巨大的工业品重构,这个会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目前看来在国内原来不惹人注意相关的隐形冠军也好细分领域的领先者也好做的不错的企业,其实规模还比较小,这个时间窗口上,资本市场得到很大的追捧,估值上在市盈率得到几百倍的支持,企业都获得比较大的资金支持,这些企业在未来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他们当前的状态来说,他们跟国内的这些大的下游的企业的配套占有的比例还是很小的,在未来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觉得这个渗透率会进一步提高,随着国内进口替代相关配套率的提高,他们有可能会在这个里面,在全球的供应链网络里面占有的比例更高,也会带来更好的规模的成长和估值的提高,这个是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而不是短期的市场的热潮的炒作。

从供给上来说,给我们作为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比如说医疗器械和一些医药、创新药。因为这一块中国人用的都是一些比较传统的仿制药或者是进口药,在价格上和性能上受到比较大的压制,随着我们新药创新药创新器械的更多的研发的推出,国内在政策上的支持,这一块的市场从消费者端有更多能量的释放,我们觉得这个机会也会更加的令人看好,这两块从我们投资机构来看,更多的是全球的一些中国跟美国之间的矛盾导致机会的转变,主要是来自于国内的工程师的红利,从国外的回归,获得的一些政策的支持在不断的成长,这个机会非常巨大,科技企业和医疗企业得到很大的支持,估值得到提升。

中长期的市场来看,这个估值有大市值的公司,还是科技企业和消费类的企业有巨大结合的市场机会,无论是传统零售还是新零售,这个技术无论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短视频的叠加,都会让我们对这些产品和技术包括渠道包括消费的各种形态,产品的包装有巨大重构,这种重构可能会释放出中国人巨大的消费力的潜能,可能会看到大市值公司的诞生。

昨天看美股苹果的市值折合人民币已经10万亿了,茅台才2万亿,所以还是有巨大的空间有待释放。随着中国科技领域的技术不断跟新的消费人群和新的消费力的结合,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今天主题讲年份,投资机构比较担心的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这么巨大的政策的利好,像注册制也好,还是大家对进口替代政策的看法以外,带来估值比较大的提升,泡沫的泛起,可能这一类的公司无论是细分领域的龙头还是成长比较快的企业,市盈率不大,估值是几十亿到百亿的还没有上市的公司,投资机构怎么样选择好的标的,出手投到好的企业跟他一起成长,进入资本市场为投资人带来回报,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被泡沫拖累,留下一地鸡毛的问题。

2015年大家投了很多创新企业,也创造很多伟大的企业业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波浪潮里面作为投资机构里面,年份里面怎么样把握好进取的可能,同时又能创造好的企业成长,也能回避掉一些陷阱和风险,这也是对投资机构比较大的挑战。

疫情之下机构如何应对

王吉鹏:其实这一块疫情大家都感同身受,一开始国内,后来全球。我2月份做了一次市场调研,我把我投的64家GP还有市场上比较主流的,做了104家GP的调研,当时是疫情期间,问了大家投资组合的状况,包括投资节奏的情况,包括投资策略有没有改变,那个时候还是疫情过程当中,大家会主动的放慢投资结构,盘点自己现金状况,从投资的策略上短期应该不会发生变化,大家更多的判断疫情是相对3个月之内周期的东西不是一个长周期,但是我们有一些选项。

今天又隔了4-5个月,7月份准备再做一轮,我觉得应该再看看大家的变化,其实我们也在观察,这次疫情对我们整个投资行业会有一些什么样的产生?因为3个月过去以后,很多的习惯发生了变化,有一些习惯随着疫情受到管控会慢慢的恢复,但是有一些习惯会保留下来。

比如说开会越来越多用视频会议,越来越高效。以前要见三次面,喝两顿酒,吃一顿饭,但是后来用视频的方式,两次通过ZOOM腾讯会议,最后见一次面大家吃饭聊聊,这是改变的问题,线上化的东西会发生变化。

其实刚刚几位提到了,虽然是危机,巴菲特也说不要白白浪费一次危机,我们看到危机以后中美关系的走向,包括之前的中兴华为事件,使得这些本来没有投资机会的一些行业产生了很大的投资机会,2006年我进这个行业,我们公司就是投IC设计公司,那个时候几乎没有赚钱,因为是全球竞争市场,今天某种程度上说安全可控,我们必须自主创新,头部企业会用国内的芯片公司,而且有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有退出,这里面很多的逻辑就打通了,包括前面原来上市公司拆分,拆分不能在A股上市,必须在海外港股或者是美股,今天这个政策也在开放,过完年第一个案子就是上市公司拆分再报A股,不断政策调整,会有新的投资机会得出来,也会使外部环境的变化,人们习惯的变化会衍生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总体来看我觉得大家从中长期来讲,投资策略会做一些调整,适合后疫情时代的变化。

宫蒲玲:投资机构来说,在复杂的环境下,我的体会还是做很深前瞻性的行业研究和国家政策方面的研究,我以前投的项目,现在好几家券商都问我,怎么想起来投这样的企业,好几年以后跑出来了,其实我的逻辑就觉得你投一个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国家的一些痛点,迟早的机会是能跑出来的,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第二个,作为我们现在的这种GP来说,其实生存都很难,这种情况下还是要做好投资的组合,长短期,不同阶段的这样的一个组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控制风险保证我们的生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另外一个就是从目前的大的环境下,我认为新材料和大健康领域,特别是进口替代的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是很重要的投资方向。

田立新:感谢宫总,时间也到了,今天在座的几位嘉宾对整个话题从投资年份看GP价值给大家做了很好的分享,最后补充一句,从我们的角度讲,所有的GP价值就是给LP赚钱,或者是创造价值,能不能创造价值,创造多少价值?这就是我们的价值,如何创造价值就是跟在座的,还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我们能够一起创造价值,其实这个是我们最想做的,也是让所有人价值利益最大化的方法。

再次感谢在座的听众,感谢台上的嘉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