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德可持续都市与建筑协会(SGSUAA)与中欧建筑传媒中心(SEAMC)联合发起的中欧建筑邀请展,希望通过中欧两地建筑师群体的作品及文献梳理,传达出多样、复合、可持续、并能启发思考的建筑实践和立场。首届展览邀请了著名建筑师刘宇扬做为主策展人,带来具有包容性和平等对话的建筑学呈现。

以下为罗宇杰先生在本次建筑展上的精彩学术演说,由云现场整理。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野生的建造》。我之前没有过多了解主题本体与外延,我刚才就在想什么是核心的建筑群,什么是核心的本体?其实我野生的建造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建筑学的本体,那我们所说的非建筑师,或者非建筑行为或者非标准的建筑学的之外的事儿,我觉得已经是外延的那部分。

   有时候叫“旁观者清”,其实反而是看似本体之外的东西看到了本质。要从宇扬老师工作室说起,它对面这么简单的事儿可能在所有上海人觉得这个太常见了,作为从北方过来的人,觉得这件事儿特别有意思,这个东西是很智慧的,也是符合中欧展,什么是可持续?可持续不是一举简单的话,因为我自己团队可持续建筑,可续我就是那么工作、生活、设计的,这些东西是最好的可持续,因为它节省空间、节省材料,它也为城市生活里面的人创造了一个空间,向空间要空间。如果在北京肯定是阳台才能挂这些东西,这么做以后,让生活在里面的人有更好的内部空间,所以这个太棒了,我们费了半天劲做演讲,我们能不能在大树下,如果节省城市空间,也可以做一个展览,所以这个很触动我。

   我的项目在全国各地,这是我在山西的时候,看到了临时卫生间,它简单到什么程度,几个板子,几个螺丝钉拧,加上玻璃纤维的瓦片完成了,那边还可以做储藏。这是我在克罗马伊铁匠烧烤摊,他们用朴素的办法为他们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些东西都是非常符合力学的,而且这种力学如果查规范,可能这个配金多少,实际上不能做的,但是我们生活当中完全可以这样实现。这是我在看柴窑的时候,它的外面原来是烧窑的时候,并不是说不喜欢那个房子,但是这个东西更触动我,我也了解了一下柴烧的主人,我是景德镇做陶的朋友带我去的,我们参观的时候,说了半天才让我们进去,我非常尊重张老师也是我们很敬仰的前辈,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花那么大代价,我们做建设目的是什么?会做一个反思。

   这是北京铁道博物馆,这个马上会引到我今天参展的作品,这是我在苏尼市,在这个里面尝试是角钢,我做完我的作品以后,正好去瑞士考察的时候,看到这个东西,其实我们之前也做类似的,但是我相信它本身是颠覆的,它一定是在很多厂房,私下建造里面看到这些东西才用过来了,这个东西不大可能是他原创,因为这样的东西是属于民间智慧里面,如何用最少的材料,最标准的东西最普遍可得的,像白居易当时唐朝最市场上可以买到的东西就是原木,原木房。

   这是中原地区石油城市,它一个很老旧的小区,马上这个小区全要改了,中间条带就是它的市场,全改以后要花三年时间这些地方全建造,周边的老百姓生活蔬菜、市场、生鲜就没有地方去了,政府是旁边做了一个房子,书记特别喜欢,他说你们将来业主还想做项目,必须把这个市场做了,我们团队这么多作品,要花半年时间或者好几个月,这个设计其实我们只做了一个礼拜,很快,因为马上要拆,你想如果大家可以一天不买衣服,不能一天不买菜,所以要求20天左右,从无到有,所以我说我设计了五天,我在设计第二天、第三天的时候已经开始做基础了,很快。

   这个地正好是在南边一个空地,也是政府从一个人手上租赁下来,要这个地方的人就近能够购买到东西,为什么我会用一种农业大棚的方式呢?我为业主服务是他们农场,也接触这样一种建造,每平米大概只有四五百块钱就能起来,而且非常快速,马上就做了这一件事儿,马上想到这个东西做,最快、代价最小,创造最大的空间。

   因为它是无序,我如何创造一种有序的状态呢?因为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它有开放摊位,有半封闭摊位,还有全封闭摊位,通过这样的手段,把空间进行打磨,有这么几个策略,我把这个作品称之为如何在冰冷的或者是无基物的工业标准上,进行特别有木质的基身,所有的节点是依照现在的模数来的,每一个数恰好生长在它的节点上。最重要的动作要做雨棚,要做这个区域可能是卖蔬菜卖肉类,同时它要有灯罩,不能在上面挂一个灯,这都是角钢做的,这是工地现场,就有这样一些措施,用的是最少的代价,5×5的角钢,进行对现状的措施方法。通过不同颜色的控制,这些东西一方面是有区块的划分,另外真的是颜色上,实际上上面写的是卖肉,上面还是卖蔬菜,就是依然从空间上,在颜色上、分类上有一个空间的类别。

   第二个作品也是我们参展的作品,如何对空间上的借用,其实这个从某些意义上说,和刚才嘉宾逻辑本质是很接近的,所以我们如何看待本质,房子就是居住的机器的话,那我特别能为王老师这些本质的空间感动,但是我们也可以为这些老百姓的平常建造智慧获得更大使用舒适性,改善生活,我觉得这个都是让我感动的事情。

   所以什么是本质?本质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外延?这是我看到很多当地建造,因为开发长很多是山石,他们修路、盖房子都会借山石,包括山石里面很多窑洞,我们盖一个盲字需要盖五个面,形成一个空间,那它岩石封完以后,这有一个房子,而且它有很好的保温效果。这是我们的设计,政府肯定是要做一件事儿,但是做什么,有资金一定要花掉,做什么,做多大是与我们确定的,我是在哪儿都希望为乡村孩子做一些事情,所以选择做这样一个空间,是为孩子做的,我希望尽量花最少的代价,去使用它,本来它那个山村就沟一样的,便都是山石,很自然的当地乡村风貌,我是在找很多图片一直没有找到,这是我自己在砸势头,我们走太行八径,我去过一条径,从路上走到山路里面,那个地方很多岩石,不同高低的,考生把岩石都已经磨得很光滑了,坐在那个地方,我也希望这些石头延续以前人耕读的状态,所以这样可以坐,可以读书,旁边正好一个树。

   因为太行山那边,山路很多,如果我们要是用重型木的话,车很是难过来的,而且上吊机,吊机很难,为了做这个空间,把每个截面做得极小,这是2.5公分,整个大梁,这么长的木料,两个人抬过来,我们截面一定要很大,这个房子一块材料,当它独立的时候是不存在的,不成立的,上柱子也好,这个柱子就是书架,也是外面人的座椅,我希望建筑每一个动作过滤掉建筑师个人的,当然肯定不能说鸿渐不是我做的,我希望过滤掉建筑师的形式主义,每个动作我们追问是有源头,为什么斜一下,为什么是这样的,包括每个板一样,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每一个口为什么这么编排,当它上支杆的时候,每一件事情,当所有材料,甚至我们只有这个纵向的,横向的都没有,只通过上面的加厚望板,又是望板又是楼板,又成为这个梁的横向连接,这个其实非常薄,里面正好是可以坐,坐靠的空间。

   这个时候当时没有盖顶,关于顶上的探讨,就是在当地有很多岩层,想用片岩做,但是片岩开采很费劲,这是在酒店编排的,然后我想用水泥板,通过水泥板不同螺栓孔的位置,第一层第二层相互叠压还不打架,这是最便宜的材料,硅盖板本质是有不同的水泥和水的混合,因为有深浅,所以远处看过去和片岩的关系是很接近的。

   最后我也放一个没有在展览之内,为什么要放这个呢?我们团队在很多地方,无论是城市里面还是乡村里面,我们都愿意去主动的给到甲方,我们愿意把一些他们废弃的空间进行修缮、修复,这个就是这样,他们要新建一个村委会,正好在这个地方有一个荒弃了五六年的地,我说服他,这是混凝土无序的柱子,这个地方临街,如果我不去做它的话,一定还是永远废弃下去,因为开发商和政府的矛盾问题,然后我们收回来,所以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建筑师永远像一个医生一样,你去治疗或者把一个地修表面很重要的表皮,铲掉不好的东西,再接序。这些柱子是要做这样的房屋,我们就专门一个木的生长,连接再往上生长,因为要解决建筑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让这种木的靠杆连接的梳理柱子里面无序的状态,这是很重要的。

   回到我想要探讨的问题,野生的建造很智慧,我们以最少的、最小的代价,营造更大的用处,它本身是可持续,而且它是建筑本体之外,看待我们建筑是什么。在建筑何为本质,在建筑原始最初一定不是想的感受。这是本体,本质。因为我做乡村,我把我的体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图示分享出来,正好回应中欧展,我作为建筑师,站在中国的角度,中国是东方的,它是有某种美学的,乡土引导出来是一种智慧,它有惜物,再往后,每一个乡村本质都是惜物,那就是物尽其用,还是这句话“以最少的材料获得最大的空间和最大的强度”,中国的美学有一句话,这三个不是我定的,就是禅宗、道,引导出来,越柔软越强,越减少越多,越困顿越美。

   何为本体,何为外延,我认为这也是本地很重要的部分,建在建筑学本身看它又是外延,好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