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0-12日,由投中信息、投中网联合主办,投中资本承办的“第14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上海隆重召开。中国的创新力量正风雷涌动,奋发九州,荡涤环宇,本次峰会以“九州风雷”为主题,汇聚国内外顶级投资机构大佬、知名经济学家和创新经济领袖,共筑行业新版图,探索新机遇。

邝子平.jpg以下为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在第14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中的精彩演讲。


非常高兴一年之后又回到投中的讲台上。

年年都在讲变化,其实真正大的巨变只发生在今年。就像刚刚介绍的时候提到,我从事这个行业也有20多年了,中间看到过的周期、碰到过的变化确实不少,这回面对的是真正的大的变化。

未来的2-3年应该怎么做?

谈变化离不开两个大的宏观因素:1、地缘政治的变化。2、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疫情带来了百年一遇的巨大冲击。

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间点,非常自然地,做投资这个行业会感到彷徨和困惑,这些彷徨和困惑远远超过过去的媒体问到的:“现在的资本寒冬准备怎么度过?现在的投资过热怎么应对?”

我们要回答的是,如何做投资策略?未来的2-3年应该怎么做?

从大环境来看,中国的投资行业未来几年将会有巨大的变化,夹在刚刚提到的两个大的因素当中的一个因素,是全球科技正处于一个裂变的年代。

科技的裂变跟疫情是没有关系的,它有它自己成长的轨迹,它有它自己进步的逻辑。在地缘政治的挑战、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发展这两个大前提下,全球科技(数字科技)、人工智能及5G等的发展和变革,会给我们的投资环境造成更大的冲击。

疫情前,中国经济已经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疫情前,中国就已经在推动供给侧改革,准备后面几年要过紧日子。疫情的到来加重了中国经济的压力。我们看到疫情到来后,很多行业,包括航空、酒店、餐饮等,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疫情引起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尤其是资金压力比较大。单从融资角度看,创投针对初创企业的投资金额,一季度同比下滑了60%多。即便是很多优质的企业,计划在一季度完成一轮融资,进度都已经暂停;那些真正需要通过一轮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的企业,可能一拖就是2-3个季度。

好在中国经济恢复的速度非常快。

1、中国在疫情发生后的防控举措非常有效。

2、中国人自强不息、勤奋的精神对整个社会顺利度过后疫情经济的压力非常有帮助。

五一假期后去北京就不需要核酸检测结果了,我在当周的星期二飞往北京,航班全满,都是商务旅行者;反观美国,前几天美国的一个商业电视节目中,一位来自小型航空公司的CEO称,美国的商业旅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但看望家人的客户需求马上就回来了。

这个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的情况不太一样。中国经济的复苏会比较快。而美国在疫情前虽然经济表现强劲,包括GDP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失业率处于多年来的低点,股市持续上涨等等,但受到疫情的短期影响会比中国更大。虽然最近美国的就业数字也有一些回升,但反复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

不但是美国,从全球范围内看,这次疫情比起2003年,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也都更大。整个世界处于停摆状态,可以预见的是,比起中国,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恢复速度都要相对缓慢一些。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爆发的负面影响,就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受到了影响;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带来最大的冲击就是出口需求骤降。越来越多的VC、PE投资的企业,他们的目标市场是全球市场,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导致对中国出口的需求的大幅降低。

疫情也带来一些正面的机遇。

1、医疗健康。跟抗击疫情直接相关的板块最近表现都非常好。不只是股市表现好,其业务表现也非常好。药物、诊断、疫苗等行业备受关注;信息化、互联网医疗需求高速增长。举例而言,网上远程问诊的企业微医,在疫情爆发期间访问量达到1亿多人/次,相当于国内20家三甲医院的门诊量。

2、数字化转型。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企业数字化等需求有很大的增长。其底层拥有巨大的数字经济技术建设的机会。大数据、数据库、云计算所需要的网络等,都会迎来根本性的改变;企业服务领域将迎来留住和沉淀客户的机会。

3、自动化、机器人领域。我们观察到,前几个月进入复工复产的很多生产型企业,其自动化程度越高,返工率就会越好。

对比而言,疫情当中,美国的数字经济是一枝独秀的,包括Facebook、谷歌、Apple等等,股价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高点。

那地缘政治有没有带来机遇呢?也有。比如说自主可控类、新基建类的投资标的受到更多的关注,带来更多的机会。

此外,国际资本市场有压力,国内资本市场就越来越开放。最近的科创板上市通道非常畅通,企业从申报到完成IPO整个流程用时仅4个月左右。

每个基金管理者都要考虑的一系列问题

巨变之中,投资的逻辑是不变的。1)看准未来的趋势。我们要顺势而为,看到未来的一些发展的方向。2)寻找最优秀的团队,看看他们所创立的公司是否能构筑足够宽厚的竞争壁垒。

未来,我认为每个基金管理者都要考虑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我已经有一些结论。

1、过去在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方面赢者通吃的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这类大量投入的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如何继续融到钱?如果对后续的融资没有太大信心,我们如何去做这类企业的早期投资?

2、上市地点的选择。过去这个选择相对简单,但未来美国还能不能去?香港怎么去?如果有几千家的体量,国内的科创板如何支撑?

3、如何决定是募集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如果两种都募集,那么比例应该如何分配?

4、大家纷纷看好硬科技、企业服务,但TO C是过去和未来都能够产生巨大回报的领域,我们该如何识别、抓住下一个浪潮?

5、“小而美”的科技企业适合VC投资吗?小的边界是什么?他们顺畅的上市路径能走多远? 

总结而言,只要我们对整个趋势的判断是有所准备的,我们就能做到审时度势,处变不惊。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