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7日,备受瞩目的CFS第十二届财经峰会暨2023可持续商业大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峰会的主题为“激活高质量发展澎湃活力”,来自商界、政界、学界等领域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当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振发展信心,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圆桌2.jpg


以下是第十二届财经峰会暨可持续商业大会主题论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环节,由云现场整理。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论坛环节也是时间比较紧张,所以马上开启。大家都知道,科技创新是一个永远不过时的话题,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有非常新的内涵。有请台上的四位嘉宾,首先针对主题,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来做一个大约3分钟之内的主题性分享。

李国平:首先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坚持的一个大政方针。比如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向科学技术进军,这是首先提出的。之后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到我们的十八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论断。那么二十大报告又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重力。那么同时我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事实上科技创新都成为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比方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一穷二白的国家基础上建立中国现代的工业和国防,我们的两弹一星,以及改革开放以后高速经济增长,实际上都是科技创新这样的一个重大贡献。

那么刚才听到几个企业的分享,实际上企业的发展,成功很多方面都是一种创新。那么我们今天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么这个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以前我们是怎么驱动的?以前是要素驱动的,低廉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等等各方面,逐渐积聚启动靠产业化,新的就靠创新驱动。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研发占GDP的比重,十年前的话1.8级,现在2.4级,能看出来整个的经济社会的增长是靠创新来进行驱动的。原来叫老三样,现在叫新三样。老三样像家电,家具。新三样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这些都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无论从产品,技术,发展路径角度,都是创新来驱动的。

刘瑞珍:李院长也说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个主要任务。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只有两个相互配合,社会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稳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加速推进,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怎么样才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呢?其实就是科技创新它是一个引领企业,然后在未来占据一个制高点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企业在未来保持一个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企业一定要持续的在做科技创新。像鲁南制药一直是以科技为先导,作为发展战略,这几年,鲁南过去的55年里面,一直在这方面持续投入。这是我给的一个想法,谢谢。

卢坤:各位下午好。今天来现场的应该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包括企业家。唐颐控股在生物医药领域做得比较前沿,结合我的本职工作,我是我们集团科技伦理委员会的主任,大家知道投资界实际上有四大方向比较认可,一个是新能源,刚才李院长也说了新能源这块,另外一个新材料,还有一个我总结的叫新生命,就是生物医药这块领域。还有一个就是今天上午商汤科技李总讲到的,我认为不能叫新智能应该叫新智慧。这两个领域里面,甚至比新能源和新材料这块的科技创新,还要有一个创新。它在哪里呢?就是说要有一个科技伦理的监管,也是国家层面很重视,就是中央层面也在出台科技伦理监管的规定。

而且鼓励不仅是央企,国企,甚至民企,也不用说巨头,比较拔尖的创新性的企业,一定要有科技管理委员会,阿里,平台企业也有了。今天上午商汤的幻灯片里也有看到,如影随形这块,都要有一个科技领先。我们企业结合一下,去做细胞药物的,我们是一个用细胞智能制造的工程技术的一个创新,为基层渠道,让中国细胞制造未来有可能服务全人类的事情。雄心壮志比较大,但也要吸取鲁南制药半个世纪以上艰苦创业的历史,争取让细胞药物未来在科技伦理的监管下合法合规的做到全世界,也是未来新制造的一个名片,大概就讲这么多。

丁耀欣:刚才几位专家的发言让我深受启发。其实我们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服务很多不同行业的用户,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这几年重点是要做高质量发展。那么其实站在我们这个行业自己经历的心得,高质量发展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结合。因为其实这也是近几年来,我们的科技创新去推动行业发展重要的特征之一。虽然说科技不是每一个行业的全部,但是它一定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和落地化的手段。那么现在新的发展趋势来看,如果抛开科技的支撑,抛开数字化转型去谈高质量发展,其实它是缺乏一个很好的动力。

这里面我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几年做的一个重要的行业,帮助医疗机构去实现它的高质量发展和质量改进。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过去几年甚至十年都没有实现的一个目标,正是在我们有效的去推进它的数字化转型的一个过程当中,得以快速的实现。那么将医院内部的所有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将它的业务,我们知道医疗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那么将这种高内涵的行业,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技术,把它进行一个数字化的描绘。进行几千项,上万项指标,去帮助医院改善每一个患者诊疗过程,去评价它的任何一个学科,这样的一个量化手段,实现快速的质量提升。

因此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行业其实它的道理是共通的,通过有效的数字化转型,结合人工智能等等这种先进的技术,推动质量快速发展和提升。这是我一点点经验的分享。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我们国家正在陆续打造科技产业创新高地,刚刚大家也都提到了,这其中有政策的驱动,对科研机构和人才等等的重视,请嘉宾们来分享一下,科技创新您认为最重要的着力点在哪里?

李国平:科技创新它作为一个引领发展的驱动力,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实际上它会有一个高失败率,既然这样为什么大家还要创新呢?因为创新能带来效果,带来利益。前期要大量的进行投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一个知识产权的保护,创新成果出来需要好的知识传承保护,所以政策是非常关键的。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刚才提的,实际上一个非常综合的,所以今天来讲创新的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科技创新,可能是一个全面的创新。比如说它管理模式的创新也非常重要。这样的东西到底内在的应该是什么呢?实际上核心是在人才,那么如果你没有人才,谈不到创新。实际上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我们为什么能实现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呢?实际上就和我们的教育体系,我们这种发展还是有密切关系的。

实际上1990年前后,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还不到六年,应该是刚刚的。我有一组数据,当时是6.45,也就是刚小学毕业。到了2010年,应该是初中毕业,08年,2020年是不到十年。但是尽管我们说这些年,增加了四年的时间,极其重要支撑的。而且我们每十万名大学生,2010年大概有九千,现在的话我们已经有了1.5万亿。所以现在的企业在里面,本科毕业以上会有多少,科技创新型企业。

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创新驱动增长,人才是最重要的保障。但同时我们看到,总体的人才教育水平偏低,所以今后怎么样加大对人才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个人才有各种类型的,不仅仅需要大师科学家,还是要一些最基础的,比方说工程师,教育也不仅仅需要北大清华这样的面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院校,还需要我们广大的院校。

刘瑞珍:我从三点谈一下。李院长也说到人才,有人才有未来,人才是所有一切最基础的。对于企业来说也一样,所以你要企业创新,主体肯定是落实到人,怎么样要建立一些争取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相应一系列的人民资源的政策,是企业创新一个根本,也是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企业要从人力资源这块也着手,然后去看看怎么样能把创新做成一个真正有效的部分。

第二点就是加大企业主体,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企业不止是创新决策和投资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研发的主体。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投入,在研发上投入,相当于是去给一个大树浇水施肥,让树干长得更好,树才能长得更壮更枝繁叶茂,才能活得更久。所以在企业来讲,它要加大研发投入作为主体。

产学研的融合,建立产学研这样的一个合作平台。由于现在国家整个也在推动产学研的融合,对于企业来说,它的优势是在生产,销售,研发,相对来说院校和院所,它有自身的优势。所以我们把这种资源,高效的统筹起来,企业,院校,院所,这样子把创新的主体,高效统筹,同时协调上下游,上中下游这样的一个关键创新链上各个环节,把这些优势资源整合起来,促进基础核心以及一些共性技术和产业链这样的一个深度融合,这样通过企业和院校,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转化或者成果转化,委托加工,共建实验室这样不同的形式,组建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联合体,对企业来说更加提升创新能力,这就是我的看法。

卢坤:我就结合刚才讲的科技伦理对我们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它实际上是一个监管制约的作用。除了有这个之外,希望有一个政策法规来鼓励这些很创新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生命,合成生物学的赛道,在新智慧,人工智能这个赛道有很多的鼓励。大家也看到了实际上人工智能,芯片产业,集成电路,国家的政策法规已经过于鼓励,甚至过热了,可惜达不到那个技术。我们合成生物领域,细胞制造领域可以这样说,赶超世界水平,全球一流水平。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标准化,工业化,大规模一致性的细胞做药物。

未来就想着高质量低成本,抗体药物已经和国外是对标的。但是到目前为止,今天为止,国家的法规政策。不像刚才说的人工智能领域这么鼓励,以至于现在没有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干细胞新药IND,NDA,没有干细胞新药。比如说欧美发达国家或者说一些日韩国家,未来其实有些合作,利用百年品牌,先进的细胞制造能力,一起推动闭环,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案例。

所以说这个领域越超前越创新越需要一边科技监管,一边需要法规政策的鼓励,然后才有一些好的案例产生。大概就讲这么多。

丁耀欣:刚才讲的法律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对于任何创新的一个保障基础,其实我觉得各位专家已经说得非常好了。我也非常认同大家的观点。谢谢。

李国平:我想分享几个观点。第一个是城市和城市群是科技与创新的舞台,主战场。为什么这么讲呢?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都达到了65%,面向未来比如说2035年可能会达到75%以上,2050年可能要超过80%,科技创新毕竟是在这样的一个空间提供上来产生的,而且绝大多数。第二个观点因为城市和城市群它在发展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需求,从科技创新的广阔场景,这个非常非常需要。创新实际上来自于需求驱动,创新也可以引领需求。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场景是至关重要的。比方说城市有很多很多需要科技创新来解决的,比方说智慧城市建设,这会对我们整个的信息等等,包括材料,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建宜居城市,建智慧城市等等。

那么也就是说它会提供这样的一个关系,比如说城市群之间连接起来需要高频,高频,技术,也就随之而发生和成熟。还有统计学和科技创新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包括城市发展,合肥这几年的发展,北京这些年减量发展,但实际上它的GDP,增速刚到平均水平,创新的投入,北京的研发技术在GDP的比重达到了6.54%,是非常非常高的。中国科技园区大量的创新,所以在支撑城市减量和高质量发展。

最后科技和创新和城市,它们是融合到一起的,比如说园区离不开城,城也离不开园区。因为在园区的工作的科学家们,都是城市来服务它们,是融为一体的。

主持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制药集团,比如鲁南制药,不断通过产品创新,让患者能够从用的起药一直到用的起好药,那么作为产品的负责人,有请刘总分享一下在这方面您的心得。

刘瑞珍:鲁南制药后面还有四个字,健康世界。所以我们企业最大的愿景就是让世界健康,健康每一个人,所有的创新都是围绕这一个目标去做的。也就是刚才李院长说到的需求驱动创新。其实大家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我们就会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去做创新。为的就是做出更多的好的,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去为大家的健康来服务,从而一步一步的实现健康世界这一个伟大的愿景。

其实在鲁南一直注重科技创新这块。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科技创新,以科技为先导,创新引领服务推动八字方针。在去年我们的研发投入是15.7个亿,同比增长了21.7%,这也能看出我们对创新这一块用的功夫,我们对这块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需求也在变化,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出台其实也就说明了这样一个转向,已经从过去的治已病转向治未病。既然有这种需求,所以我们鲁南制药也不仅仅只去做药,现在也在布局大健康这个赛道。为了从治已病到治未病,从大家全生命全周期为大家的健康提供一个360度全方位健康服务,包括现在的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特异食品。药过去55年一直在做的,还有菌,最近几年很火的益生菌这样一个行业,它在人体的健康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鲁南制药2017年开始,计划去做研发,2019年开始上了第一个产品,现在有四个产品。为什么做这一块?一个就是需求驱动,像现在出现的高尿酸,在我的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像这种问题尿酸高了没变成痛风,就觉得我是不是需要治,治的话又没有合适的药。怎么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最早通过芯片筛选,然后筛选出了特定的功能,又通过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人体验证。当时做人体实验的时候,带着大家吃完了之后直接去医院抽血,然后测它的尿酸。现在通过实验,大家对这个产品得到了非常大的认可。通过芯片筛选高科技,更精准的筛选到了我们的功能,解决了大家的健康问题所以我们公司有两个副总,就参加试验了,而且当时是五百多尿酸,药的副作用其实说实话,是药三分毒,怎么样能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呢?他们当时也用了这块,现在两年了,尿酸是在三百七八左右,每次见了我就说那个东西太管用了。没有安全担忧,又不会给你像药物把它一降降得太多了,有的本来没有痛风的,吃了之后说痛风发作了,像这种副作用的,让大家非常担忧。

所以我们鲁南就是通过需求驱动科技创新,创造出更多的优质的产品,来解决大家的健康问题。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刘总。刘总刚刚代表鲁南制药也跟大家说了治已病不如治未病,这就可以来提前解决一下我们广大老百姓可能未来发生的一个大风险,可能产生的一些经济压力的一个负担。接下来有请卢坤主任跟大家分享接下来的问题,唐颐控股是如何赋能经济领域的呢?

卢坤:给大家做个小科普。刘总刚才讲的,也是给大家做了个药引子,我一向很喜欢提出一些很原创的理论,我把这些东西归纳为活性药物,或者叫活体药物,无论是菌群微生物,包括华大,没有什么好的赢利点,实际上现在是菌群这块,我把它归纳为活性药物,包括我们做的细胞,也是一种国际性药物,这属于新一类药物。我专门去读了中医药的博士后,本硕博都是西医的那一套,包括在日本也是诺贝尔获得者。我们有一天中国可能也会在活体药物方面获得成就。我们唐颐这块,通过制造活性细胞,为什么现在有这个能力制造?就是因为科技,科技设备的进步。原来几千年以前中国人都在用死细胞,甚至头发丝做药引子,那里面都含有死细胞,但是我发现有一些地区,包括老家,左边有癞蛤蟆皮,右边仙人掌皮都是活的,动物细胞和生物细胞,已经有这种意识了。

所以现在有培养基因,有显微镜,可以培养活细胞之后,完全属于一种中医药。而且这个里面又是我们提出的,和一些首长汇报的,这属于中药理论里面,第一次在大会,这么大场面公开宣讲,属于中医药里面的动物药。因为中医药有植物药,草药,鲁南也在做中药。另外就是矿物药,另外一类就是动物药。动物药里面刚才说到的,原来大量的都是死细胞。但是现在慢慢的变成活细胞,活体药物,菌群纳入中医药活的动物药范畴。这就是我们唐颐未来主要专注的领域。微生物,我们专注于细胞,细胞制造这一块就只能说是,为什么屠呦呦发现了一个中药里面获得了单体诺贝尔奖?中药这些东西都没有获,就是因为进行了一个标准化高质量,我们在细胞药物里一样,就是说现在虽然说法国还没批准中国第一个干细胞药物上市,希望未来五年能够赋能,从它的反应器,传感器,这一系列的把一个细胞做一种药物,在工厂里生产,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而且我们应该说是引领世界,中国好的细胞制造都参与制定的,也是主导制定的。所以这块也就是我们唐颐未来做中国细胞制造,全人类的愿景。

主持人:感谢卢坤主任。新纽科技已经完成从传统的IT技术解决方案向创新驱动升级。有请丁总跟大家分享一下实体企业常见的痛点是什么?以及如何帮助它转型升级。

丁耀欣:过去我们在这个行业当中已经做了快二十年。总结起来它的核心痛点有几个,一个就是自身发展它的这种个性化部分的需求。因为每个企业其实最终想形成自己的竞争化的优势的时候,一定要在某个区域形成一种特定的壁垒。这个壁垒可能在自己的业务场景里,可能在自己的管理模式,但是这是没办法用一个模板去套所有企业的。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技术上的一个差异,就是因为每个企业,其实没办法让它要求,电信,金融一样,构造一个非常强的自由的IT团队去做自己的个性化需求的实例。过去我们去解决企业无论是发展还是说转型,其实我们都是着力在这两个方面,一个充分结合每个企业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和它的场景,花大量的力气做这方面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去构造基础的IT能力,作为首要。

那么第二点就是我们为客户需要提供很多基于现在的基础技术能力之上的,降低IT门槛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基于零代码的这种软件机器人技术,将各种基础的AI能力,和场景进行包装,形成开箱即用能力,这才是能够解决企业的这种快速发展,快速适应市场变化需求IT的能力,我要讲的就是这些。

主持人:科技创新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起到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也希望我们在各个领域,各个企业家们都可以深耕科技创新,未来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再一次感谢台上的四位嘉宾给到大家如此翔实的见解分享,掌声送给四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