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从生物医药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学科和科技领域中遴选出35岁以下对未来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青年科技人才-“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这份最权威的榜单落地中国,旨在以全球视野挖掘最有创新能力的科技青年领军人,并为这些青年科学家搭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舞台。

为聚集全球创新人才和资源,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中关村科学城与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于2023年3月30日-31日在北京·海淀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办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发布仪式。


刘陈立.jpg

以下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深圳理工大学(筹)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陈立在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首先还是要感谢MIT科技评论中国的信任,让我有机会能够连续好多年参与到这个TR35的评选活动中,我可以看到这么多优秀的青年才俊的申请材料,我有一个感受,感觉一年比一年强,像那句老话叫做“江山代有才人出”,选起来非常难,都非常优秀,在这里首先还是以最诚挚的向各位获奖者报以诚挚的祝贺,祝贺大家。

我自己是从事合成生物学领域交叉领域,同时也负责研究院产业转化,我们这个研究院一直想要把科技成果跟产业创新这两张皮打通了,过去十多年孵化了1500多家企业,平均每年孵化100家,去年疫情孵化了237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两个观察。

一个就是现在的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之前我们一直讲叫做布什模式,这个是线性的,首先从基础研究做到技术攻关再做到成果产业化,再往商业化转化,是一个先行的方式,后面讲巴斯特象限,以象限的形式来划分应用基础研究,爱迪生应用研究,波尔的基础研究。

但是现在的科技跟产业转化之间已经不是线性,也不是象限,而是一个非线性互动的趋势,这是我们的一个观察。

第二个观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产业现状我们把产业分为支柱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跟未来产业,不同的科技成果对应的不同的产业类别,它的转化难度以及转化所需要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现在的未来产业,也就是我们的科技创新所对应的产业类别,就像总书记在二十大讲到的四个新,新领域、新赛道、新优势、新动能,这四个新在讲科技创新在新的交叉领域下做出的成果如何产业转化。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它所面临的情况跟其它产业不一样,也就是说它的产业链是不完整的,举个例子,成果做出来之后,常常找不到投资人,因为投资机构看不懂,另外一块出来之后可能找不到专业的产业园区,专业的孵化器,因为他的孵化器是为其它产业准备的,而且找不到第三方评估机构,也找不到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所以它的商业化的各要素是不完整的,这种情况下就特别需要一方面是有为的政府,另一方面就是有效的市场来进行互动,让这些创新的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转化。

对于我们青年的科技人有怎样的要求,我在院里常常对年轻的PI说要有三个新,这里也跟大家分享同时跟大家共勉。

第一个要有公心,大家在定位你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时候是处于一个公心,不是出于一个小的愿望,而是像马斯克他想实现多行星生命,让我们在不同的行星上生活,ChatGPT是想要实现的是无限的能源跟无限的寿命,也就是说提出一个高远的目标防止内卷,现在大家都在讲内卷,什么叫内卷,就是花越来越多的精力和时间,但获得越来越少的收益,这叫内卷。

首先定义你的研究或者产业转化的项目,一定是出于对整个人类、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公心出发,这样取得一点点滴的进步就能带来一个巨大的效益,所以第一个是公心。

第二个是责任心。我们要对自己的研究负责,要对科学本身负责,要对社会负责,同时也要对你身边的同伴,合作伙伴以及自己课题组的学生们负责,这个叫做负责任的研究。

第三个非常重要就是恒心。我们做科技创新常常不会有鲜花的,越创新越新的东西,可能没有臭鸡蛋,但是往往没有鲜花,往往大家是不太认可,常常是看不懂的,如果大家都看懂了这个东西就不新了,就不是创新了,我们在基金委评交叉学部的项目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好多项目都非共识,所谓的非共识就是有的人打了A,觉得特别好,有的打个C,觉得特别差,所以说同一个项目不同的人来看结果截然不同,这就是创新孕育的土壤,也就是说在大家还没看懂的时候你看懂了,你认准了,所以要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不然遇到困难停止的话就不会有ChatGPT这些存在。

所以选一件正确的有公心的事情,负责任的坚持的做下去。最后也是希望我们的各位获奖者,各位青年才俊在未来的国家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能够看见各位的身影,以TR35的获奖作为一个重要的起点,在我们国家整个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听到各位的喜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