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自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之后,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企业开始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加强科技创新,主动作为,在坚持生态优先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国际绿色零碳节致力于构建多元、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活动以独立演讲、高端对话、成果展示、深度分享等形式全面展示双碳战略目标下的实践成果,探寻绿色发展新模式与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不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赋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共创绿色零碳未来。


谢涛.jpg

以下为雪迪龙助理总裁谢涛在2022GZCF国际绿色零碳节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谢涛:感谢主办方提供这样的机会,很荣幸借助零碳国际节这样一个平台分享雪迪龙在精准计量助力双碳战略发展的主题,借此机会简单介绍一下雪迪龙公司,我们公司2001年成立,环境监测领域的头部企业,2012年上市,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环境监测、环境大数据、工业过程分析、污染治理与节能服务。在环境监测传统业务优势得到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借着国家在双碳领域重视的背景,我们把碳监测新的赛道作为公司新的发力点。

我分享的内容,从政策背景角度来看,从国家制定的3060双碳目标以来一系列国家政策都在密切出台,今年8月1日工信部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将建立数字化管碳的体系,又作为非常重要的抓手。

在整个双碳领域里面用什么支撑我们所核定的或者是计算出来的一吨碳,它就是真正的一吨碳这样科学的命题是由我们国家中国计量科学院方向院长提出来的,他在提案当中提到要尽快建立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碳排放报告体系,增强统计监测能力,保障碳排放数据的完整准确和一致可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有力支撑科学决策和国际合作。从这样的目标来看,从碳计量需求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中国碳市场要参与到国际碳市场,在碳交易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可信。

二、3060目标在实现过程中怎么合理科学评估。

三、要得到国际履约的认可。

提供有公信力的碳的数据,满足这样的需求非常关键的一环,建立有公信力数据的体系,是需要做到我们企业认可、政府管理部门认可、交易双方认可和国际认可,在这样需求背景下,雪迪龙公司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我们产品体系的打造。

首先我们围绕着高精度碳排放监测设备,这个是整个计量系统基础。

二、研发一套智能化碳排放计量系统实现有公信力碳排放数据的供给。

三、服务于企业和政府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我们也打造了一款企业碳排放管理平台。

第三点,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于目前碳计量方法的认知。

从科学定义来说,碳计量也就是碳排放计量,它的目的是实现碳排放单位统一量子准确可靠的活动,目前来说,分类两大类,自上而下;第二类是自下而上,是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是以核算为主,监测为辅的计算路线,分为直接测量法和核算法,两种方法各有它的优缺点。目前来看为了发挥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打造了企业碳账户管理平台,分为企业端和管理端,在企业端把直测碳排放数据的采集和核算法碳排放数据的采集作为来源,通过这两种方法实现碳排放管理数据,为交易提供数据。在后台管理端会汇总数据资源进行数据本身基于准确性的审核,反馈指导企业进行精细化碳排放管理,这是账户平台基本的框架。

基于这样的框架,我们在直测碳计量公司结合这么多年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优势,我们推出我们碳排放在线智能监测设备,高精度的碳监测数据,质控模块,数据准确可靠的保障,最后形成碳排放智能监控的系统。在核算这一块开发了企业碳账户填报系统,目前这个系统进入正式上线运行推广的阶段,先期我们纳入试点区域有400多家企业,涵盖9个行业,正式上线以后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碳排放量核算的工具。另外一方面也为政府提供管理企业碳排放辅助的手段,这是我们这个账户在形成产品以后目前纳入企业碳报过程当中基本情况的统计,这九个行业一边上传原始数据,在审核过程中我们也把佐证材料进行上传和管理。

在后台端,政府拿到这些数据以后,摸清企业碳排放底数,落实企业减碳责任,提升碳排放监管能力,这个是在政府端的表达,这个系统里面内嵌了国家发改委所规定各种碳排放核算指南的方法,我们是按照足月足时进行数据采集,也提供数据资源之间相互交叉验证的工具,保证整个数据的准确性。

以上是我们这些产品的情况,在这个过程雪迪龙公司积极参与到国家碳排放在线监测计量标准的研制,在推进碳实测计量过程,目前已经在火电、钢铁形成多个案例。

与此同时,也把我们计量体系的运用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在这里重点跟大家分享的还有在绿色金融企业在给碳排放单位发放绿色信贷过程中,因为对他的排碳指标会有承诺,对于银行或者是金融机构要做风控,可以用我们的设备做风控。

最后谈一点展望,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碳账户扩展为绿色责任账户,最后整体提升数字化管碳能力。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