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产业,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将以技术与商业结合的路径为主线,通过演讲嘉宾的梳理与分享,帮你快速理解颠覆性新兴科技的发展路径、影响、潜在规模、及其对相关领域产生影响的潜在时间。

贾祥波20220729152325.jpg

    以下为智康弘义创始人兼董事长 贾祥波在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暨“50家聪明公司”发布仪式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提供。       

   

   尊敬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论坛与各位同道一起讨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产业创新和未来。刚刚几位都做了非常精彩的分享,我也深受启发,今天想跟各位讨论题目是未来可期中国生物医药。作为产业工作人员从另外一些角度对中国生物医药的现状和未来与大家做一些交流,抛砖引玉。

   在过去漫长几十年当中我国以满足临床可及性为主要目标,生物医药产业长期以发展仿制药工业为主,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长期高速发展,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事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过去短短几年时间当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仿制到创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基于全新靶点,先进技术的新药实现了诸多重要的进展,较大缩短过去中美之间创新要上市巨大的时间差,治疗成本得到了较大的降低,中国的患者从中收益巨大。

   我们国内创新还是以Fast fold形式为主,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一轮创新潮技术路线上是全方位和系统性的。从已经上市的产品来看,包括小分子、单抗、双抗、ADC、CAR-T等多种现代化的技术形式,另外还有多款涉及RNA基因及细胞疗法多重先进技术路线的产品处在临床开发当中。

如果我们注意下行业的发展很容易感觉到近几年以来行业的繁荣局面,新药IND数量和临床开展事业的数量连续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仅仅在2021年CDE公布的数据来看,新增IED的数量就超过了400项,而临床实验登记数量更是超过了3000项。

在过去的几年,国内的创新成果硕果累累,多款不同技术路线的国产创新药获得上市,而且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前所未有地满足了我国巨大的临床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各方的创新热情。

一级资本的市场的景气度、活跃度是使生物医药创新,尤其是生物科技公司赖以存在的基础。在过去的几年当中,生物医药领域一级市场的投融资金额占到了中国健康产业投融资总额的40%,大量的生物科技公司普遍以高估值实现了连续的融资。

另外得益于港股18A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推出,在过去的三年当中,有上百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截止到2021年12月30日,47家在港股上市的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总市值超过了8700亿港元,大量资本的涌入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我想,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当中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我们这个行业应该归功于多个因素,个人认为主要有几点跟大家分享。

第一,得益于生物医药在国际上进入了新一轮的创新周期,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也催化了一些新的技术得以加快推广。

第二,受益于国策下的政策红利,包括药品监管、医保政策、金融创新等领域,一系列的顶层改革措施极大地激活了行业的创新热情和要素聚集。

第三,行业分工和新型商业模式的进步,尤其是各类CRO的快速发展,将新药研发模式模块化,重构了新药研发的流程,使得研发的效率和成本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第四,归功于大量海归和外企人才加入本土创新,以及我国本土教育和制药水平的不断进步,为这一轮生物医药的创新提供了人才的保证和相关的基础条件。

第五,我国丰富的患者资源和临床科研能力的不断进步为这一轮创新也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验条件。

我觉得更为基础的是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及老龄化人口结构,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积累的巨大财富形成了中国的超级市场规模,奠定了强大、创新的物质基础,为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市场环境。

和所有的行业一样,在繁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在飞速紧跟的创新路径下,产品同质化严重,热门靶点扎堆。有统计说国内超过一半以上的临床实验是围绕PD-1、PD-L1展开,这对创新资源和要素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和浪费,同质化还必然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使得后期的商业回报远低于预期。刚才西湖大学的演讲者说PD-1可能是下一个药王,美国可能是卖到15万美金,中国大概是3万人民币,我想这也是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的不同之处。

另外一个问题表现在资本上,追逐稀缺和避险是资本的天然属性。2021年下半年以来,港股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市值跌落了差不多50%,同时444家A股生物医药公司除去21家新上市公司之外,2022年上半年市值下跌的企业超过了85%,喋喋不休的资本市场远低于预期的商业回报导致行业出现了一些悲观情绪。甚至有人会问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生物科技的兴起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我们发现美国生物科技公司的DTK生物技术指数从1992年的最高点223.92点,到1995年已跌落至77.56点,跌幅之大,对比中国此时此刻港股和科创板的生物医药模块有相似的曲线。

我们进一步对下跌前十年美国的创新药产业进行了对比研究,会有更多相似的发现。在生物科技公司的数量上,美国从1984年到1994年,由200家发展到了1300家。而我国2011年生物科技公司数量可能还不到100家。然而到了2021年,有统计的已经接近了1500家。

在公司估值方面,一二级市场都给予了这些生物科技公司极高的估值。十年差不多是一个生物科技公司产品上市的周期,也许AI信息加入可能会缩短药物的开发周期,但是目前来看,当第一批上市产品的销售不及预期的时候,药物的创新不可避免会出现临床失败的情况,这双重原因会导致股价遭遇严重的打击,也就是一定会出现“戴维斯双升现象”。但是我们换一个视角,让我们把时间拉长。

从长期来看,到了1999年,美国花了6年多时间美股DTK指数又从谷底爬出来了,涨回来到了七年前的水平。

而到了2021年,又重新繁荣,指数累计增长了42.6倍。也许有人会问是哪些企业穿过了历史的周期。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两家公司(IG和GeinTech),这两家公司分别创建于1976年和1980,IG目前已经发展成独立的MNC,而GeinTech已经成为罗式集团下面重要的一员,让我们参与到那个年代,这两家公司之所以可以存货下来,有一个最明显的公司是他们那个年代都成功研制了重磅产品,实现了巨大的临床价值和商业回报,也许我们会从这两个公司当中得到一些启发。

借鉴美国的产业历史,从长期来看,对于看重创新的BioNTech估值回落也许并非坏事,它能够让职场重回理性,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真正拥有核心产品的公司都会交替迷雾,且有机会成长为巨头。

我们看一下中国医药后续的发展,把时间拉回到现在,从美国拉回中国。我经常把底层生物学的探索,把底层的药物技术发展比喻挖矿,前者提供了药物开发的依据,后者提供了药物开发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推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底层科学和底层技术的突破共同谱写了不同历史阶段生物医药的繁荣。我们很幸运的是我们正经历上世纪末以来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所开启的全新历史新周期。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正成为药物创新未来的根本指引。去年CDE强势出台了一份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原子文件,作为受强政策监管的行业,这份文件维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引导创新回归临床价值的重要转折点和风向标。

风口上的人在风行当中产生的问题,能够让我们回到初心。我想这份初心以患者为本,以疾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未来的新药产业将进一步围绕科学、临床、商业来创造真正的价值。

我非常欣赏默克创始人的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我们做药的不应该只追求利润和估值,而应该追求临床的价值,做成一个好药的时候,利润一定会随之而来。

接下来生物医药行业一定会出现新的迭代和新格局的变化。整个Biotech需要不断重视源头创新,升级、创新层次,我们跑好同步跑的同时力争争取领跑的突破,在研发立项上需要重视差异化和多样性,积极布局下一代靶点和下一代技术,在创新价值链上需要重视转化医学和临床开发创新中的重要位置。未来我们还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国际化,我们应该看到药品监管基于科学、证据、伦理、患者的同时,监管者也会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和市场环境,这个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市场都有自身的原则和价值趋向,不同市场逻辑可能不一样,这些都可能构成准入的壁垒。

对于大多中国的Biotech来说,当下阶段,推动国际合作也许是最佳化的国际路线,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可能会经历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行业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巴非特说过,别人贪婪使我恐惧,别人恐惧使我贪婪,基于不同的企业战略,尤其对于一些目标成为BIotech来说,下一阶段,通过并购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也许是我们穿越行业周期的一个正确的选择。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本土企业的研发能力正在逐渐的增强,我们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在增长,务实国际化趋势在形成,中国公司向海外授权产品是企业研发能力最好证明。

今年上半年的海外授权数量超过去年全年,这让我们看到中国Biotech未来巨大的希望。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这个行业的长期并没有不被看好,一级市场生物医药的投资虽然相对于去年和历史来比有大幅的回调,仍然处于历史的第二高,这也说明在不好的行情之下,仍然会有好的企业,最后我想说,面对行业不断变化,我们相信唯有变化是永恒,创新会让人类变的越来越美好,生物医药产业特定的时间段有特定的表现,长期规律来看,我国生物医药创新方兴未艾未来可期,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前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