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引进全球高层次人才来嘉兴港区创新创业,助推嘉兴港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决定举办嘉兴港区第三届创业创新大赛,并于2020年6月9日在上海举行启动仪式。

7.JPG

以下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北航云南创新研究院院长王英勋教授在嘉兴港区第三届创业创新大赛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中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今天创新的大体是创新创业大赛,我就以无人机创新发展的背景给大家做一个分享。无人机的管理条例对无人机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无人机领域纷繁复杂,后面还有什么样的挑战。
    为什么说无人机纷繁复杂?说起无人机,当然是世界的第一,凯特灵飞虫把陀螺发明以后,实现了第一家无人驾驶飞机,人不在飞机上,没有办法直接感受飞机的运动,随着飞行控制的发展而发展。第一架飞机是陀螺出现以后出现的。
    中国的无人机第一是谁呢?2000年之前,基本上是三名院校发明无人机,都称我是中国第一的,到底谁是第一名呢?没办法考证。应该说是北航的第一代无人机人,有人机改成了无人驾驶,1958年改成无人驾驶非常不容易,所以北航称我们是第一。北航的无人机之父今年去世了,60年代的时候,美国一直到中国来侦查,我们打不下来。
    目前中国飞行时间最长的无人机,非40个小时,北航起重机是一吨。南航的量很大,也是从50年代,系列也很多。有最典型的“长空一号”,下面的发动机也是改的。西工大1958年也发明了一个无人机,进行了展示,基本上以军用为主。
    2008年以后,航空工业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我后来从北航调到航空工业干了八年,好在去年阅兵,这个是隐性攻击无人机,到现在为止,航天的科技、集团的医院、兵器、船舶,都在搞无人机,这是属于无国企为代表的军用领域。
    民用无人机,现在更加庞大和复杂了。引爆民用无人机是在2012年把照相机的视角提到了空中,航拍无人机。最早是可以去作为让普通人使用的,2008年开始研发了,2009年当时是中国代销,它主要用的是两个摄象头,用Ipad控制,是一个玩具,没有像大疆一样,一个市场如果没有一个应用场景的话,走得很早,会限制发展。
    锂电池的发展,让无人机号称了高科技,所以在2015-2016年引发了市场的投资,这是各个公司获得的投资统计。企业上的资料上可以查到,2014年有471家,以无人机为名称的企业,某某无人机公司,这样的一般都是搞无人机整机的,如果不加名称限定,一搜索57000多家,包括搞飞控、载荷、发动机的都算,以无人机为名称的公司,2014年是这么多。这个是2017年200多家,2018年1424家,2019年1600家,今天查一下是2232家,是无人机某某公司,可以看一下基本上是这样的增长势头,但是,也有逐渐注销的。
    从前面的看,2015-2016的投资,到2018年怎么样?基本上沉寂一段时间,2018年以后又开始有新的投入,这是轮次的比例,这是地区的比例,这个产业还在初创期。但是这样纷繁的复杂过程,用我以前的话说,雷声大、雨点小,它有概念,也有点。对于这种门槛并不高,它的积攒设备和机架的加工、碳纤维很容易产业化了,所以工业级的无人机没有很高的门槛,于是企业就多了,这样的企业能力、水平良莠不齐,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劣币驱良币。
    每一个企业销售了几架飞机,每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大规模、大批量制造,所以每一个企业不可能良性地增长,所以是一个劣币驱良币的过程,目前是这样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是不是说无人机没有前途了?还不能这么说,为什么?因为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机遇在哪里?我认为马上要颁布的管理条例,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国家的航空管理是这样的架构,下一级的就是军委和公共交通管理委员会,再就是民航局和空运,这是我亲自带了一些人编辑的通报,还有一些无人机的运行管理,已经有一些了,这个地方相当于交规,这个相当于驾照,因为民航还是积极想促进民航业的发展,做得还是比较快,正在准备编制,把所有原先的规定,包括执行通告,现在正在编写把民用的管理规则,变成一个规章,但目前这个规章还没有颁布,因为在等《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去年七月份才由司法部开始征求意见,为什么这么久?到底管还是不管?严管还是松管?甚至对于无人机的名称都争论不休,这是最后一次征求意见,在北航组织的全国专家讨论,各行各业的讨论条例。
    为什么说名称讨论近一年?我们用中文的无人机,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可是到法律界是无人机器,海上的也叫无人机,陆地上的也是无人机,所以大家争论不休。我们可以看这个图,其实这是法律只是名词上比较敏感,道理、内涵不用研究太透,这是民航国际组织的指导性文件,为什么这么定义?把无人驾驶航空器分了三类,一个遥控驾驶航空机,人可以实时对它进行监管,不一定要进行操纵,只管你进入和有人机空域相关联的区域飞行,我只管法律这块,所以它起的新名叫RTA,我国际民航组织就管这块。
    我们专家不是这么说,我的无人机必须全管,因为制造、运行需要全管,最后咱们的运行条例参照了他的意思,叫无人驾驶航空器,也就是说我这个怎么管、这个怎么管都有相应的法规,怎么管呢?把无人机进行分类,能量不同进行了分类,分类了之后后面进行监管。监管的指导思想非常好,当然国家的层面、制度一定是考虑安全的,但是它不仅仅是考虑安全,还是这次促进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及相关领域健康有序发展,这是制定条例的核心宗旨。空军管空域,他不喜欢把这个放开,多一事步入少一事,所以提了这么一个指导思想。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它并不是不管,要管,怎么管?25公斤以下的可以放开,这样的话,企业必须要有资质,才能进行市场的投放,你才能进行制造,而且即使是微小的也要进行编码、通过机构的认证。现在有敏感的商家开始建机构,很多地方开始建一个场地,进行无人机的验证,最后代表国家进行验证,所以企业必须要有这样的能力才能生产制造。
    有了这样的规定,包括空运飞行、监管,都规范化地发展。规范以后,这个是前年统计的飞行的小时数,但是范围都比较低,120米以下,基本上以航拍、驾驶员培训应用得比较多,所以未来的发展,应用范围一定是更广阔的空间,自然这个条例对的是超出空运范围的,必须如何申请空运、如何生产有资质的产品,都有规定,有了这样的规定以后,就会出现什么情况?良币驱劣币。
    为什么这么说?无人机的企业之所以这么多,它背后产生的商业利益并不高。后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飞行安全问题,比较低的曲线是有人机,前期研制的时候事故率比较高,后期会下降。总的来说无人机的事故率,能达到飞一千次摔一下已经是非常好的水平了,民航机是十亿小时摔一次,如果是一家三代,爷爷儿子孙子,这三代每年356天坐飞机,有可能一个人碰上,所以肺炎还得戴口罩,中国13亿人,有一个人也是十三亿分之一,碰上的概率还是比较低。
    如何解决安全性?靠跑的器件、跑的产品。无人机也必须走这条路,保证飞行安全,保证安全性,它才有可能不会出现用一次摔了,领导说别用了,这太可怕了,这是事故的比例,就不展开说了。
    其实无人机的飞行记录当中,每年5.4次,76次里面,30次跟人有关,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无人机的使用不良。随着管理制度的颁布以后,不是说把人卡死了,而是规范化了,这样使得企业必须提升资质认证。于是,我想一些多出的小企业,可能会纷纷倒闭,一些技术好的、资金足的企业将会发展壮大起来,这样的话,我想无人机公司可能到2020年以后不会增长,会逐渐下降。这样随着市场的成熟,良币驱劣币,将来出现更多有资质的大型无人机企业,使得无人机进行高可靠的、低成本的、大量的使用,应用场景得到更多的发展,我想无人机未来的发展,还会得到更好的机遇。
    提高无人机的能力,安全性、可靠性,无人机有链路,如果你的链路不被安全保护,如果被别人劫持一个飞行炸弹,谁也不敢用,所以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以后,无人机的运行发展就会更好。这是我要分享的这么多事,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