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生态英雄会由B.P商业伙伴主办,自201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工信部领导、邬贺铨院士、科特勒中国区总裁曹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作者王世渝老师和百余位IT产业领袖等国内外知名人士。旨在打造国内数字生态领域厂商、方案商和创新企业汇聚的规格最高的行业领袖思想盛会,聚集了当下中国数字生态中优秀的产业精英。


以下为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高端对话 以“疫情后的数字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对话主题 ,在“2020中国数字生态英雄会“上的精彩讨论,由云现场整理。

屏幕快照 2020-06-02 下午4.15.30副本.jpg

对话嘉宾:

1、 BP商业伙伴创始人兼总裁国秀娟

2、邬贺铨院士

3、投资银行家 全球并购专家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作者王世渝

4、伟仕佳杰中国区董事长/中国数字生态英雄会俱乐部 理事长 周一兵

5、太极计算机总裁 吕翊

6、 VMware中国区总经理 王冰峰

7、中外管理杂志社副社长 李翼


国秀娟:各位今天来到线上的数字生态领域的各位朋友都是新老朋友,大家下午好!在今天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我们前面一起开启了今年的数字生态英雄会,也正式开始了数字生态英雄月。大家已经知道了,因为疫情我们一天的会议已经扩展为一个月的线上的论坛。今天在这里也特别邀请了在产业里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产业的专家,还有来自于国际的经济和并购的专家,也还有我们产业的领袖级别的企业家,还有相关的观众、企业管理和整个产业发展的媒体和我一样的同仁,一起聚在这里共谈疫后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的发展。因为大家也知道,数字经济是由数字产业在做相应的支撑,前面我们也听了专家的一些演讲和智慧的分享,也非常有收获,今天我们就具体的话题一起在这里做一个交流。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介绍一下今天对话的嘉宾。坐在我旁边的是在国家和产业里最著名的邬贺铨院士,前面我们也听了邬院士非常详细的对新基建的介绍,坐在我再旁边的是国际背景的国际并购专家王世渝老师,王世渝马上就有一本《数字经济下第三次浪潮的一本书》面市。在王老师旁边也是大家非常熟悉我们产业的领袖,是伟仕佳杰中国区董事长/中国数字生态英雄会俱乐部理事长周一兵周总。旁边是产业里面的领导型的企业太极计算机总裁吕翊吕总。最后一位嘉宾是来自于中外管理杂志社的副社长李翼总。

    今天我们几位嘉宾聚在一起,就来谈谈现在在疫后阶段,尤其是在新基建的我们国家级的大战略的指引下,我们的数字产业,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把IT产业更名为叫数字产业了,我们数字产业的发展和未来。有几个话题,希望跟几位嘉宾交流,希望这些话题也能够代表我们整个产业同仁的思考和想法,也希望今天我们的专家、我们产业的领袖,还有相应的第三方的视角,能够给大家带来很好的一些参考和启发。

    第一个话题,我们肯定离不开疫情,因为疫情对于我们全球经济的影响,可能在近代都是空前绝后的。今天我们请来的这几位专家,就一起谈谈当时对于我们中国来讲,数字经济发展进程当中,和数字产业发展进程当中,对我们的前景会有哪些影响。首先先请邬院士来谈一谈疫情带给我们的经济和我们的产业有什么机遇和挑战,接下来我会请各位企业家谈谈你的想法,或者基于邬院士的想法大家有一些什么思考,我们也可以进行互动。先请邬院士来谈一谈。    

    邬贺铨:谢谢主持人。

    新冠肺炎细菌、病毒,小小的病毒搅动全球的经济,当然中国也不例外,受到影响,中国是最早发现,但是中国应该说举全国之力,很快就控制了疫情。所以就疫情受的影响而言,我想最后到全球疫情平稳以后,可能会看出中国的经济受的影响还会比一些主要国家少一些,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影响是存在的。

    我就我熟悉的专业领域来谈一谈,信息技术这个领域也一样受到影响,至少表现在信息电子的产品,包括软件,1到3月份总体上是下降的,运营商的收入其中除了中国移动还有些增长以外,两家也都是有负的,当然利润也都掉下去了。但是比较可喜的看到,最近互联网企业纷纷发表了一季度的财报,应该看到,主要的互联网企业逆袭增长,像腾讯、阿里、京东,他们抓住了疫情的机遇,大家都要在家里隔离,云办公,以及各种各样的,包括快递等等。所以我认为,同样在疫情下,不同行业影响是不同的,有一些企业能够很好的抓住机遇,能够很好的发展。至少从整个互联网的流量来看,1到3月,固定互联网的流量比去年年底增加了50%,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增加了40%,武汉增的更多。

    所以我认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疫情之后,我前面也讲到了,像云这种应用仍然会持续,仍然会得到大家的重视,应该会给我们发展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实际上对其他行业而言,所有的疫情都是一个大考,大家都需要从中思考我们未来怎么做,但是我认为人们总是要生活的,社会总是要发展的,所以对我们企业来讲永远是有机会,但是这里边就看你能不能抓住。

    国秀娟:谢谢邬院士,刚才邬院士提到了具体的几点,大家可能特别关注,我们很多的企业,包括很多的行业,第一季度的业绩肯定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在我们的IT产业当中,其实我们前段时间从一个报道当中就能够看到,因为第一季度很多企业的财报被系统的梳理了一下,我们看到我们产业当中还是有些企业是逆势增长的,尤其在英雄会期间我们也设置了一个奖项,叫逆势成长奖,而且刚才和周总、吕总交流的时候,可能伟仕佳杰和太极无论是在利润上或者是在订单上,其实还是看到了增长,只是说它落地的实施是有滞后的。所以我们的产业也看到,有影响很大的地方,就是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当然也有同样机遇的并存。

    刚才邬院士谈到的互联网经济的成长,其实对我们数字产业来讲,尤其是传统的IT领域,现在跨越到数字产业里面,其实对我们的启发或者对我们的触动应该是蛮大的。接下来我们也请王老师站在全球经济的视角来看一看对于我们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应该。

    王世渝:谢谢。今天非常荣幸,能够跟我们国家在数字技术领域最顶级的科学家邬院士,还有这几位在数字产业领域里头的几个企业家们在一块分享,我觉得非常荣幸。

    我是在中国资本市场做了30年,今年是中国资本上市30年,这30年我从零一直走到现在。所以从资本市场角度来讲,资本市场对整个产业链、价值链关系非常清楚,各行各业有些概念。我又是从2008年开始做全球并购,所以通过全球并购我们就知道中国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之间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关系,所以我看到是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产业生态。

    正好在疫情以前我完成了一本书,叫《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我的书的基本逻辑就是认为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从蒸汽机开始的工业革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次全球化浪潮,第一次是大英帝国殖民经济,后来是美国主导的资本经济,这一轮我开始还没有想清楚是数字经济,在疫情来之前我这个书刚好发行,刚好开了首发仪式,但是我对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我肯定认为是ICT,通信信息技术,它对我们各行各业不同的应用所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重构。所以想清楚了,写了这本书。刚好发行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去搞签售这个疫情就来了,所以我在疫情期间,大家都出不了门了,很多商业活动都没有了,所以我有大量的时间来研究数字技术,研究互联网、半导体、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研究这些数字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从最初级的对产品的影响,对服务的影响,到业态的影响。尤其是刚才听邬院士讲5G时代开始过后,我深刻的感受到、意识到数字技术对经济的影响随着5G时代的来临会由浅到深,由纵向向横向,我觉得5G技术会跟我们所有经济形态,而不是传统简单的一个消费、销售和服务形态。所有经济形态,各行各业,从产业到金融,都构成深度的融合。这种深度融合会带来颠覆,会带来再造,会带来重生,会带来重构,这样就会形成新的经济形态,所以我把这个经济形态称之为叫数字经济,我就把数字经济这样一个形态的重要性跟资本经济、殖民经济并列,所以我认为是数字经济将驱动新的全球化。正好在疫情期间,大家都在担心全球化的终结,全世界都在担心,过去没有那么多人关注全球化,我写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让更多人知道,来了解、理解,懂得全球化,帮助我们企业甚至国家去理解全球化。结果疫情导致大家都在关注全球化,过去从来不关注全球化的人都来关注全球化了,而且过去关于全球化所有的话语权几乎全部掌握在西方的金融家或者是企业家、学者身上,尤其是美国,包括罗德里克、弗里德曼,他们写了很多关于全球化的著作,但是没有一个作者或者是中国的学者、中国的专家站在中国的角度去系统的梳理全球化的来龙去脉、全球化的前世今生。所以这次疫情帮助我们来重新认识、理解全球化,所以通过这次疫情我也看到,给我一个很强烈的信心,我认为不要担心现在这个全球化或者是解体,或者是终结,或者是怎么样,我说真正的解体、脱钩、崩溃,都是不会的。但是现有的全球化的秩序,尤其是全球化的经济秩序、产业秩序、金融秩序,会被一个新的全球化所逐渐的取代,所重构,所带来新的全球化的形态,这个新的全球化的形态是由数字经济来驱动的全球化。所以我觉得疫情让我看到对未来五年、十年一个新的全球化更强大的信心。

    谢谢。

    国秀娟:谢谢王老师,王老师是讲整个全球化的浪潮,其实这次我们开一个玩笑说疫情也是变成全球化了,原来一开始全球是在看中国,以为这是中国的事,中国的灾难,结果没想到全球化的发展比我们中国还要严重很多。其实我们IT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产物,它是源自于美国的发源,很快的应用到中国,一直以来在中国应用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所以对全球化的感知,可能我们这个产业的人会比其他产业的人会有更大的感知。而且刚才您提到了,虽然我们在中美关系上面,因为技术,因为政治和经济的利益会有一些问题,但是您讲了,其实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而且这次的疫情可能也会促成,刚才邬院士也提到,可能这次疫情之后大家会看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是更好的,也许在疫情之后我们中国在世界的大的格局当中,我们的位置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刚才邬院士和王老师把这个话题给我们带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

    再回到数字经济和产业上,请周总谈谈您的观点。

    周一兵:刚才邬院士在讲解新基建,包括整个内容,我真的觉得非常认同邬院士的这些观点。刚才邬院士的发言谈到疫情对我们整个经济的影响和产业的影响,怎么样去看,利弊在哪儿,我也非常认同。

    我们是做企业的,也同时在国内大的IT产业当中,从80年代中关村开始,国家大门逐渐打开,和国际IT,和欧美去对接,一直做到今天。这次疫情从我们自己角度来看,刚才我跟吕总也有沟通,刚才邬院士讲的也非常对,影响客观存在,摆在这儿,我们能看到很多项目、很多业务在不断的滞后,因为大家举国之力都集中在抗疫上,所以从1月份一直延续到4月份,逐渐开始往回走,大家注意力慢慢放到复工复产,放到经济建设上面来。其实从政府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因为传统大家都要到企业去上班,我们企业是从2月份开始要求在家里上班了,就是你不到公司,你到在家里上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肯定是有影响的,我们这样的企业可能还算是抓的比较早的,比一般的企业抓的比较早的,也是尽快的调整了所有的应对策略。包括我们的库存、业务的分类,将来推什么,比如2B类的,项目类的,一定是下滑的。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在1月份或者说12月份签约的很多事情,到现在都还没有恢复启动,对方很多的企业还没有正常上班,不能接收项目人员到他那里去做实施,现在逐渐逐渐开始放开了。到4月份,以前基本上是不能接收,外来人到我单位里来,他自己上班还没有上班呢,还没有到单位呢。所以天然的影响客观存在,首先是滞后。

    第二个,我们看到有很大的一块增长,增长是说在消费类的市场上,跟教育相关的,跟卫生相关的,跟防疫相关的很多的物资、工具、设备、IT产品,都是快速增长的。譬如说笔记本、平板、投影机、大屏、打印机,因为伟仕佳杰是IT大的分销的,一年有700个亿的收入。所以在整个业态内算是一个比较有大份额的,这个份额代表了一定的基本面。我为什么说这个分析是很客观的?因为我的孩子就要上网课了,网课原来有很多东西是没有的,很多家庭不具备的,所以要紧急采购。所以我采购了平板,给家里的孩子,也买打印机,也买投影机,也买大屏、摄象头,都有,都需要,一整套,这一整套一个家庭就是好几万。全国那么多的学生,尤其现在的家庭,中国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每个家庭的消费其实孩子教育是一个大头,都很重视,所以首先消费的大头在孩子身上。这方面伟仕佳杰中国一季度是增长的,而且一季度不仅仅是收入增长,利润也是增长的。而且我们现在看二季度,基本上跟去年相比也是增长的,肯定不是下跌的。但是同类的企业我们看,因为我们抓的比较早,同类的企业有下降的,就看你做的业务类型是什么样的类型。邬院士讲的很对,就是有往下走的,也有往上走的,你抓住了更多的比例跟往上走的,你就是往上走的比例增长,你有一些比例小的,往下走的,你就往下走。另外一个,国外品牌的下降,国内品牌的是上升的,这也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更多的国内品牌在这个过程当中加大了占有市场份额。

    所以总体来讲,目前我们一个体会,全年下来,因为从政府到各行各业,大家都觉得下半年是要追的,一定是要追的。我自己判断追肯定要追,但能不能把前面一个季度落下来的都能追上来,这只能是靠大家更多的努力,每个企业的状况不一样。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可能不一定完全100%都能追的上,就是去缩小下降的程度。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但是里面有一大部分,或者有一定比例的,比如有2、30%的企业可能就能追上来,它不能说代表所有的企业,大多数的企业,但是2、30%的企业是能追上来的,因为它的业务结构调整很到位。在新的疫情下,在新的技术,包括邬院士刚才谈到的在新基建,国家新基建提出来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需求拉动,就是注入了一个很大的产业的经济发展动能,因为基建的东西大家必须要配套,新的内容加上来,新的技术加上来,大家要对老基建到新基建有一个更新。所以这块的投入,大家有配套的资源和资金,这块我们能够明显的感觉到,比如刚才李总讲到,他有很多新基建方面很大的签约,签约进来了,这个数就已经在了,无非后面是怎么样分布落地。从我们的角度我们也能看到,新基建能够带来新一轮的大量的采购、基础设施建设和对于GDP的支撑。这是一个摆在眼前能看得到的事情。

    所以疫情影响存在,从中国整体来讲最终肯定是有影响,但下降的比例不一定很大。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其中有部分企业在疫情过程当中看得清楚,调整的好,应该不下降,甚至略有增长的。有些企业可能没有调整的好,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没有跟上来,可能就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我的基本观点就是这样,谢谢。

    国秀娟:谢谢周总,太极其实就是我们这个产业里,新基建我们国家的主力军,而且是主力军当中领导型的企业,所以请吕总谈谈这个话题。

    吕翊:首先感谢国总的邀请,上午也聆听了包括邬院士在内的几位大咖精彩的讲演。

    其实发生了这样一个严重的疫情,我一开始跟周总碰到的时候,我说一个大家非常熟知的成语,我们对待这件事情要实事求是。首先发生疫情之后,的确我本人今年也在中国电科集团一起的领导和支持之下,春节期间都没有歇,一直在帮助我们的政府、国家去做与防疫抗疫和复工复产相关的,包括大数据的准备,一些协作业务应用的开发,在做这样一些事情。所以可以说是设身处地的参与了整个疫情发生之后的数字化产业去奉献力量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感悟也非常非常多,应该说也体现出来,其实我们既有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方面的一些问题,看到了数字化能够在这个过程里边去改变什么,可能我们在某些方面做的更好一些,也许我们对待疫情突发事件的时候可能就会更从容一些。

    讲到企业本身,我所在的太极股份是一家上市公司,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它的一季报,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都有小幅下滑。为什么刚才说要实事求是呢?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发生了疫情之后受影响最大的领域是服务业,特别是依赖于人去进行业务的交互和实施的服务业,因为到防疫到目前为止,全球我们看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隔离,人被隔离了以后,很多传统的信息服务业,像我们太极从事很多国家的大型项目和工程,这样的一些交付和实施,那工程更是没有办法做,工地现场都不允许人进了。所以在失去了今年将近4个月的时间情况下,如果说我们在今年,现在说要拍着胸脯这些服务业企业能够100%的在今年赶超上来,我觉得从现在来看并不客观的。当然了,在目前来看,我们国内的疫情形势现在应该说趋缓,我们大家现在相对又可以正常去投入,去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开展我们的工作。这个时候我们再去发挥中国人勤劳肯干的主观能动性,把失去的时间尽可能追回来,我想今年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去挽回在疫情期间给我们造成的损失。

    大家也看到有一个说法,说我们在疫情期间一季度已经损失了几万亿的GDP,在后边如何追上来,其实是大家更为关注的事情。从我来看,刚才周总、邬院士也都讲到了,其实疫情期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都知道隔离是一个很坏的事情,但其实隔离让我们看有一些线上的服务产业,包括教育,包括游戏,这些产业反而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过程里边我们也相信,原本我们从业人员希望我们的用户,我们全社会,在数字化进程里面能够形成的那样的一种意识,反而因为隔离这件事情得到了强化。所以我想,也许这是我们疫后数字化产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准确吧,虽然这个准备付出的代价很高,但是我想可能放到我们国家数字经济长远发展的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来看,我觉得这样的一个危机可能现在看是一个危,可能对未来来说真的是一个机,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国秀娟:谢谢李总,吕总讲的是实事求是,很中肯的。

    下面有请李总,因为你是中外管理,也看到很多国外的企业,包括产业的发展,所以想请李总从您的全球视野来谈一谈对我们国家的数字经济,或者对我们的数字产业有价值的您的一些思考。

    李翼:谢谢主办方,很高兴今天能够跟各位专家大咖能够同台讨论这样一个特别的话题。

    《中外管理》作为一家29年的资深的一本管理杂志,一直以来我们推崇的理念就是开拓视野,通过开拓视野来保持中国的理念领先。疫情开始之后,我们从2月14号就开启了一档直播节目,叫做《管理百家大讲堂》,我们以每周三场的频次,高密度的跟各行业的企业家和专业进行交流,我们从复工谈到复产,从复产谈到复商,再到现在的新基建。其实在这当中我们收集到了大量的信息,罗列一下,我觉得我有这样三个观点:

    第一个,这依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全球有几十万的人不幸离世,这是一个很悲伤的事情,但是我们觉得人类文明从来不会因为这样的小灾小难停止它的发展角度。同样,我们的这个世界全球化的步伐,也不会因为哪个大国某位领导人某句发言停止它的全球化的脚步。为什么呢?终究这个时代在被技术文明推动。其实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我们可以肯定自己的是幸好我们在4G时代积累了那么多的技术,作出了那么多的应用。不管是移动支付,还是人脸识别,无接触的物流,才能够保证我们的隔离经济得以顺利的实施。我们也依然可以欣喜的看到,随着我们在5G时代的换道超车,因为在这块中国又领先,我们觉得接下来的一个时期依然让我们的中华文明能够有机会领先。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可以期待,刚刚从邬院士演讲当中我们也获得了大量的实证。

    第二个观点,我说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时代,如果说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只是带动了所有的企业把眼光看向了互联网,因为在那个时代后面诞生了影响中国的淘宝、京东这样的一些互联网企业。但那个时候大家上网多少都还有点被动,或者说我还可以选择不上网,我就玩线下。但是今年的新冠疫情,它是让所有的人都没有选择,无法拒绝,因为隔离政策,它带动的是逼着我们所有企业都要躬身入局,你面临着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也可以看到,最近以企业家上网,直播是一个很标准的迹象,不管是数字领域的百度的李彦宏,携程的梁建章,但是我觉得更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格力的董明珠,她在不断的刷新她的直播带货的能力。有一个观点,说只有当这些企业家真正上网的时候,才是我们产业互联网的开始,只有企业跑起来了,产业才能真正带动,而不再是一个在实验室的话题。所以我觉得随着企业家奋不顾身,不断的向前移步,走向直播讲堂,带动企业上云、上网,我觉得我们接下来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脱离于云端经济的门外。就像马云说的,未来是没有互联网企业的,因为大家都是互联网,我说未来也没有所谓的传统企业,因为大家都必须要成为现代化的数字型企业。

    第三个观点,我说这是一个真正的数字经济的时代,因为原来的数字化,企业的信息化做了很多年,太极应该就是那一代比较早的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企业。但那个时候可能仅仅仅限于某一个部门,比如说IT部、信息部,可能仅仅局限于企业运行的某一个阶段,比如说后台的数据处理,ERP、财务,乃至营销,但是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去打通它。我们感觉接下来企业的数字化是全流程的,我们也在疫情当中看到了有些企业的转变,比如说一家没有那么知名的化妆品公司叫林清轩老板,它的老板最近成了网红,孙来春先生。一个月以前,他特别焦虑,他觉得生意没办法做了,几百家门店可能就要关门大吉。但突然有一天,他逼着自己开始了直播,没有想到带动了整个公司走向了直播,业绩同期翻番了3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因为他做了直播,而是这家公司已经在此之前,在它的数字化建设方面投入了上千万元。所以它意味着什么?数字化企业不单单只是一个概念上的问题,而是一个你真正在投入上的问题,甚至不单单是投入的问题,而是一个管理上问题,包括战略上的问题。

    我还有一个观点,真正数字经济的到来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诞生一批新的数字化管理者,就是一家企业真正的数字化在于它的一把手有没有变成数字化的管理者,只有他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之后,随着他的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在技术端实践的次数越来越多,整个企业的数字化的时代才会真正的到来。

    以上是我对这个时代的一些感慨。谢谢。

    国秀娟:谢谢李总。

    

    李翼:这个问题我想毋庸置疑,本次的疫情将会深刻的影响我们所处的社会。它的出现并不在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政府原来的剧本里,原本的计划里头,可以说再次完美的向每个人体现了什么是不确定性。我一直在过去的交流和演讲中反复的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都知道,科技指数级的发展也好,我们的知识总量的大爆炸也好,我们政治经济的不确定也好,我们个人、企业,我们的认知盲点也好,包括这种疫情也好,都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次的疫情就是一个测试,一个实际的真实的测试,来测试我们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每个个人,你们是不是准备好了,为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当然,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对于政府、企业、个人,都需要具备一些与以前不一样的,或者是更好的能力,像敏捷、韧性、适应力,像我们生态系统的建设能力等等,敏捷就是我们能够对变化做出快速的正确的反应。而韧性就是在我们遇到困难、遇到困境的时候能够坚韧不拔,并且在挫折之后能够快速成长,能够获得新生的能力。而适应力就是能够快速的适应未来的环境,规则变化的能力,但是架构这些能力需要数字科技为基石。

    所以从这次疫情防控可以看得到,科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的数字技术也好、创新也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体现了它的重要性。我们看到今天很多科技创新企业,不断的在为政府、企业,在为个人的数字化转型提供非常强大的技术基石,让我们能够兼顾到今天的创新,也能够兼顾到未来的变化。很难想象,如果这个疫情发生在20年前是什么样子,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当然了,今天我们的数字产业也在不断重复我们的经济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技术创新的科技企业在悄悄的站上整个经济的制高点。过去全球市值最高的10个公司,已经从30年前的像金融、能源公司,变成了今天的科技公司。我记得去年市值最高的10个公司里头有7个是科技公司,像微软、苹果、谷歌、脸书、阿里等等,这就是证明。疫情将推动很多行业的变革,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消费模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未来的生产效率,已经形成的供应链都将有比较深刻的变革。当然说实话,不光是在怡情理,就是在平时,我们的数字技术也在深刻的影响着全球每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优势,也在主导着全球财富的流动,也在重塑着我们新的商业格局。我们在微博、微信、新闻里经常听到的5G也好、华为也好,这些现在的热门话题,也足以印证数字科技和数字产业的重要性。

    我想数字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是好的,不过也让我个人有了很多的思考,很多地方我觉得我们需要去考虑,需要去思考,需要去完善,才能在中国架构一个强大的完善的数字经济的环境。我们都知道,科技发展给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大量的知识,从而导致了我们学习的问题,教育公平化的问题。我们的知识结构需要重构,大量的知识需要学习,而学习大量的知识又需要大量的成本,学习变成了一个成本很高的事情。所以导致我们很多普通人,越来越难以出人头地,从而导致了我们的贫富分化和教育公平的问题。

    另外我在想,很多科技公司在发展的初期,他们秉持的理念是推动创新,而今天这些公司很多已经成为了科技寡头,反而变成了我们很多创新的番组能力。尤其在中国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有几个巨头,通过市场、技术、资本垄断了大部分的数字世界或者说数字经济,对未来我们的发展是好还是坏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

    第三,我们都知道未来是一个竞争加剧的年代,在过去的2、30年里头,我们的生产效率的增长是变的缓慢了。所以我想人们迫切的希望能够采用更多的新的科技,来提高这个生产效率,举个例子像人工智能,这种采用绝对是必然的。然而这会引发我们对劳动参与率下降的担忧,大家想想,如果在未来数字经济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就业,我们会怎么样的呢?现在有很多关于UBI的全民基础收入的讨论,这就说明我们在配套的环境上我们的思考还没有准备好。当然还有信息安全的问题,信息安全是社会安全的一个延续,当然安全的问题是由人的行为来决定的。但是我在想,人类社会发展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过去的历史长河里头不断演进,形成了今天我们大家看到的比较完善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国家关系、世俗文化。

    但就是在这么一个完善的基础之上,我们尚不能真正处理好人类社会纷纭复杂的问题,我们有偷盗、抢掠,有恐怖袭击、种族矛盾、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我在想,我们又怎么能够处理好刚刚只发展了几十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社会呢?我们有足够的手段来应对吗?我们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吗?我们能够建立起在信息社会里的道德规范吗?

    当时最后我也在想,我们谈数字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时候,我也听到了很多新的名词,在去年和今年都听到了一些,好比欧盟的一些国家,像法国也好、英国也好,但开始收取数字服务税。当然一方面短期来看,可能是国家间为新的经济形态做税收的博弈,但另外我又在想,说不定这是一个好的方法,能够让我们的数字创新红利普惠化,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够享受这个红利,都数字经济了,我们的经济和财税政策也应该跟上。这是另外一个思考。似乎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需要去思考,数字世界也好、数字经济也好,发展的太快了,但我总觉得缺乏文化和规则。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数字产业从业人员应该关注的,我们不只是要关注技术创新本身,而且要关注一些创新以外的内容,尤其是我们现在数字产业的占比越来越大,我总觉得我们有更大的责任去思考,我们要让数字经济招抚每一个人,变成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个别公司、个别企业的发展。

    这是我的一些思考。

    国秀娟:其实刚才李总讲的一些思路也拓展了我的认知,刚才你讲到其实我们原来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们这个产业是给各行各业做信息化服务的,就像你说的,那时候我们是跟他们的IT部门对接的。现在我们作为数字化服务的角色,就像我们说滴滴、美团,可能它的整个技术团队或者说数字化的团队在那里边占据的比重超过了90%。所以我们接触的是服务,实际上背后全都是技术和它的后台,它整个的体系和架构运转才能够产生这样一个服务的效果。所以刚才我在提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您谈的打破了我的一个认知,就是未来所有的行业都是数字化的产业,都是数字产业,只是我们叫它数字银行还是叫数字交通,或者说叫数字医院,可能大概是这样的意思,不一定最终是这样的一个词。

    我们正好进入到第二个话题,第二个话题是想跟大家聊一聊新基建,刚才周总也起到了,前面邬院士详细的解读,对我们都有特别大的启发,让我们深受鼓舞,同时也受益非常多。新基建给我们整个数字经济,另外给我们这个产业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刚才恰好谈到了这个话题,就是我们这个产业在数字经济进程当中扮演的角色和位置是什么?在疫情的推动和新基建的拉动,对于我们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我们的使命或者我们的愿景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正好想到一个比较聚焦的观点,因为我也是在采访,因为在期间也采访了周总、吕总包括其他老总。我记得其中一位老总说过,我们去年采访的时候提到,因为大数据的应用现在在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要,他提到现在非常需要既懂用户所在的行业的业务,又懂大数据的人才,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今年我采访的时候又提到,现在什么样的人才有价值呢?你要懂技术,同时你要懂你的用户,你还要懂你的用户的用户,就像我们服务于金融的用户,你要知道金融的用户需求是什么,那您给他做的数字化的系统才非常有价值。所以刚才李最提到了一个话题,就是我们要培养真正的数字化的领导者,才能够真正实现数字经济落地和发展。所以这个话题看似很宏观,但其实又落到很微观、很实在的点上。

    所以这个话题,先请邬院士给我们指点迷津,请邬院士先来讲讲您的观点。

    邬贺铨:谢谢主持人。

    我们国家提出新基建,实际上它跟传统基建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基建项目背后都是一个产业。我们说智能交通背后是交通产业,智慧能源背后是能源产业,而新基建里头新一代信息技术,它背后也是信息技术产业。但不同的是信息技术本身是通用技术,大家刚才提到的数字化,它是通用技术,它同样可以用到其他的领域。所以新基建的发展,实际上不仅仅是为自己打造一个信息产业,同时也是给其他传统的基建项目一个很好的支撑,也是服务于我们原有的垂直行业和产业。所以在这点上,尽管现在在不少省市都发布了未来几年的基建规划,都叫新基建等等,实际上新基建里面占的比例很少很少。但我们为什么也说新基建呢?因为其它的基建项目也包含了很多数字化的支撑。这是第一点,我认为新基建是作为一个基础。

    第二点,过去传统的基建,我们比较习惯于2008年4万亿的投资,“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是财政来支出的,新基建里头有两类,一类是公有项目,像5G,但它也是企业支出的,是运营商投资建设网络,消费者去买终端,政府基本上没出什么钱。新基建里头还有一类是专用项目,是工业互联网,那更是企业投资,政府在新基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做什么呢?建一些安全监管中心、一些标准、一些大数据的监测中心、一些平台,政府更多的是起到营造环境的作用。所以新基建应该是更好的调动社会投资,所以既然调动社会投资,社会投资和财政投资不同点,它肯定是市场导向的,不是说你政府列出来多少基建项目,我就一定会出钱,它会看到后边有没有效益。所以在这点上我认为,新基建更讲究它最后的市场效应和它的回报,也就是意味着未来还是有一个增长的空间。

    第三点,新基建本身是创造市场的,就信息技术而言,它本身会拉动信息消费。刚才有嘉宾讲到,非典时期带活了电商,这次新冠疫情带活了云计算、云应用。尽管有些在疫情前就有,但大家并没有这么热衷于去用,现在带起来了。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还会有更多的应用出来,它其实会拉动信息消费,也就是说我们用消费者的买单来支撑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四点,作为新的基建项目,它更会带动我们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技术的转型升级,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共的工程,新基建更多要着力于企业内部的改革。包括刚才各位嘉宾提到的企业数字化的升级、企业管理流程的再造,也迫使我们企业的管理者更好的往这个方向去引进,我认为这个影响比简单的投资影响更大。我们一直在谈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际上新基建带来的这些覆盖了这三个变革,而且会带动整个社会,我们要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觉得抓新基建是抓对了,当然它实际上会更多的使得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都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是我对新基建的看法,也看好未来长远的发展。

    国秀娟:谢谢,邬院士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指引。这个话题接下来也不按顺序了,哪位嘉宾有想法可以先来谈,然后我们可以有一些互动。

    王世渝:我对这个感受很深,包括邬院士刚才演讲所分享的。

    我站在经济的角度、金融的角度怎么理解新基建呢?新基建不光是一个带来巨大的投资,我们从投资消费进出口来讲,它不光是带来巨大的投资,关键是把新的数字技术每个层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到很大的一个层次。就像刚才邬院士讲的,从IaaS层、PaaS、SaaS层更强大。这个强大我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就认为新基建的出现会让整个数字技术是一个迭代的技术,甚至让互联网是一个迭代的互联网。所以也就是说,可能会从传统的消费互联网或者是服务互联网、零售互联网,把它升级到工业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这个阶段。所以工业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这个阶段,互联网的形态跟经济的关系,跟企业的关系,跟产业的关系,发生了非常非常深刻的变化。所以我就把这个东西理解为是构建出一个强大的数字经济体系。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数字经济也因为新基建从初级阶段或中级阶段进入到高级阶段,它对产业产品的影响,对组织结构,对产业组织形式的影响,太深了。所以这个时候的新基建,我从产业的角度来讲,首先从数字经济,因为数字基建的形成带来一个庞大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我们用经济的理解模式,比如现在我们很缺乏研究,比如数字经济学,数字金融学,现在都还没有人去研究,接下去应该去研究数字经济学、数字金融学这些理论学科。数字经济里面同样分为两大产业,就是数字产业领域、数字金融领域,因为传统产业的经济里面有传统产业,有产业领域,有金融领域,产业和金融领域融合。同样在数字经济里面,有数字金融跟数字产业的融合。所以数字经济里面,未来传统产业里面有货币银行,也就是说有银行业,有货币金融学。我们同样有投资银行学,就是资本金融学,传统金融两大体系,货币金融体系或者是资本金融体系。同样,数字经济时代就会诞生数字银行,就是传统银行跟数字银行的关系,央行的主权数字货币出来了。

    同样我们做资本市场的人,把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跟数字技术融合,就会创造一个新物种,叫数字投资银行。数字投资银行,就是把数字技术跟我们在资本市场运作的经验相融合,我们就开始打造一个一个的产业互联网出来。包括海尔也好,大家都在讲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包括邬院士刚才更多是在讲工业互联网。但是作为一个金融产业专家来看,我更多是看产业互联网,因为产业互联网比工业互联网的延展能力更强。

    邬贺铨:为什么说工业互联网不说产业互联网呢?因为是工信部主推,所以不好说产业,它的职能范围是工业。

    王世渝:对,包括我考察完海尔卡尔斯系统以后,我说这明明已经突破了工业,上游延伸到农业去了,下游延伸到服务业去了,你把农业、工业、制造业到服务业全大通了,所以数字经济最大的好处,它不仅是从产业链、从资本链的纵向打通,它还能横向链接。所以数字经济比我们传统经济的效率会提高很多,质量会提高很多,精准性更好,安全性更好,而且更包容,更共享,更共融,更共生。所以我非常赞同我们国家推出的新基建,新基建会成长成中国巨大的数字经济这棵大树、这个生命。

    吕翊:说到数字化这个提纲,接着王老师这个话说。

    其实我个人一直有一个观点,新基建对于我们业内人员来说,这个“新”不应该加上去。因为本身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事情一直都在做。像我在的企业,在产业互联网也好、工业互联网也好,在这些领域已经积累了3、4年的时间。另外,包括我们很多数字化的工作,其实也一直在持续的进行。所以我个人更愿意把这次新基建这个事,看成我们一直在讲的所谓“数字中国”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话从我们对数字化这个概念的延展性和一贯性的理解来讲,可能能够继承的上,也能够应对的上。这是个人的一个观点。

    另外一块,其实针对这次新基建的提法,个人的看法,如果是没有发生这次疫情,可能我们还会比较平稳的去不断的积累我们在数字化进程里面的努力,量变引起质变,来潜移默化的实现我们国家各行各业体系化的、数字化的改造过程。但是没有办法,发生了这次疫情。所以我想就像第一次“铁公机”老的基建一样,我们本身是顺势而为,同时是为了化危为机,我相信我们国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因为往往一提概念,大家都担心它进入到运动式的状态。

    我想第一个是受迫性的,第二个本身是我们国家一直在从事,在需要加强的地方,所以也是应运而生的。这是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

    第三个层面,因为我不是搞经济学的,我总认为很重要的两个问题,经济学里面讲需求和供给的问题,刚才在讲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就讲到。以前我们作为从业人员,我们可能更多考虑的是供给这一侧,我们的生产力在方方面面不断的提升,我们能提供更多的、更先进的一些理念和科技。但是我们的用户,包括我们2B的和2C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他们是不是真正的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他们的头脑里边是不是真正意识到了我们在需求这一次要去进行大的改变?这也是刚才李总说的,其实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在数字化的时代一家企业只有它的一把手,只有它的决策层,他们真正意识到了数字化时代到来了,数字化已经变成他的一个性命攸关的动作的时候,可能我们才能更快速的实现供需的匹配,来推动我们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经济的有效向前的发展。

    再从企业来讲,其实今年发生疫情了,大家都很担心。其实肯定的,因为既然国家和地方都有很多的资金投入到了防疫抗疫和复工复产的工作里边去,一定会对方方面面的预算产生很多的影响。但其实从本质上看,我个人的观点并没有那么担心,因为就像刚才我们谈到,以前信息化的时代,可能这件事情对企业来说似乎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这样的意愿、意识可能更多一些。而数字化的时代,这件事情一定是雪中送炭的事情,所以是企业不得不做的事情,即使发生了困难,我相信也不会阻止数字化进程更快的向前去发展。

    国秀娟:谢谢吕总。

    李翼:有一点感慨,“铁公机”和新基建里面有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可以去展开一下。因为我们做媒体的人,喜欢通过现象去看本质。

    我觉得“铁公机”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年可能谁也没有比较清晰的告诉我们说高铁就变成了一个高铁时代,两小时的经济圈形成了。然后它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变化呢?有一家食品企业叫做德州扒鸡,它现在一年大概的销售额是周黑鸭的利润,周黑鸭大家应该也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原来吃扒鸡的时候是绿皮火车的时代,那个时间才能把一只扒鸡吃完,现在两个小时,鸡腿来没有来得及吃完就结束了,所以一只扒鸡是吃不完的,只有小包装的周黑鸭才能够适合那个场景。我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两小时的距离,就带动了很多企业很多经营要发生改变,如果你不改变,你当年可能是老大,恐怕一不小心就变成老末,甚至有可能就出具了。

    所以我想请问一下邬院士,您可不可以给我们这些企业家讲讲您的感觉?在新基建所推动的这些大势里面,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传统制造业,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哪些会给他们带来更深远的变化?您能不能在这一块分享一下您的感受。谢谢您。

    邬贺铨:很多人都认为这些新新基建,说5G也好、工业互联网也好,可能都是大企业的市场,确实大企业肯定拥有很好的优势。现在实际上像华为、中兴这些企业更标准这么大的市场,包括我们联想这些也是会在这里面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我更看好什么呢?新基建也为我们中小微企业开辟了很大的空间,因为它不是一个纯硬件的时代,更多的新基建本来不简单是一个产品销售,它更是一个服务的时代,怎么能体现服务?因为现在上5G,虽然我们也发牌照了,也开了,所以说套餐用户还不少,可是真正拿5G终端的用户并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呢?你说你1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我1分钟就不行吗?仅仅宣传这个速度不是刚需,也就是说最终还是要让用户体验到为什么有价值,让用户更多的体验,取决于你要开发更多的应用,上3G,要是没有微信、没有支付宝,3G的应用就不见得有现在这么好了,现在4G之所以大家觉得也不错,那是因为它支持了更多短视频、扫码支付等等。

    所以,不在于你的设备,而在于有多少服务,能为大家所享受,服务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包括现在5G要更多的希望瞄准产业,不同产业是不一样的,绝对不是一个大企业能够把它都覆盖了,也就是说这个里面为每一个,包括直接为传统产业也都提供了很多机会,需要更多的人深入到这里了解,开发它的应用。所以,我认为未来这是一个大家都可以参与的空间,甚至网民都可以参加,包括我们手机上的APP好多都是王敏开发的,所以我看重了未来这个机会。当然了,这个里面也需要我们更重要的就是说,越到现在这个时代,这个产业链不是一家能包打天下的,也需要讲究合作,包括我们产学研的合作,包括我们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以及大小供应商等等的合作。所以,我认它会对于我们传统的产业思维应该是一种变革。我想,未来在管理上面可能会适应新时代,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管理科学,包括现在已经有些萌芽的,就是说消费者怎么参与制造,也就是说我个性化的东西,我有我提的要求,当然我们有些企业开始往这个方向做了,所以我感觉这个里面有很多新的业态、新的空间,目前可能没有出现,但有待创新。

    周一冰:刚才各位都讲了很多的观点,我真的是非常的认同,尤其是吴院士谈到新基建一些大的关键性的一些理念,就是非常的好,非常的认同。新基建我也同意李总的意见,就是“新”字如果去掉,是一个基础设施的迭代,你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国家的各种产业、业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你产生了需求,你技术也到了这个火候了,这一轮的迭代、这个版本就下来了,这是一个基础设施的版本升级,这个版本升级了以后,或者就像我们就是说,像IT当中拿一个CPU或者说拿一个操作系统,版本升级了以后,使得刚才这个吴院士谈了非常多,尤其在刚才谈前面的新基建的内容、观念包括介绍当中,很大的篇幅谈了应用。版本的升级、技术的升级,你一定带来了应用的整体的发展,新的业态和应用的产生刚才院士讲,老的应用的场景的升级迭代,其实在这个基础上是会对整个产业产生新的升级,我觉得说新基建在这点上,实际上我真的认为是一个抓着怎么去理解?吴院士刚才讲的,就是说我们国家习主席在谈的一个动力,这个本身的动力不仅仅是一个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大的一个发力是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业态的变化,包括新应用的产生。原来不能做的能做了,原来没有的,可以有了,原来的业态不是这样的,现在可以变成这样了,其实这句话我确实来说,我曾经有一个阶段一直在谈或者说一直在思考,说产业或者发展后面的原动力究竟有哪些来推动它?我们看到技术肯定是一个,原动力之一。

    我们国家在没有去改革开放以前,没有打开国门以前,没有看到外面的世界去对比的时候,需求是缺乏想象力的。你看到了反差,看到了跟别人的差距以后,你就要有一个需求,但是不仅仅这是一个需求的原动力,你还要说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技术、关注新的领域当中很多的业态,使得你有一些新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产生,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过程。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确确实实不断是在生产力的这个领域当中不断的进去迭代和发展,去推动我们整个的产业发展或者说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要求生产关系的改变,这是一定的。我们现在看到,比如说我们跟国总合作已经很长时间了,一直在谈,我们整个产业过程当中,我们整个2B领域当中。现在2C领域当中,实际上BAT原来第一轮,B2领域当中,我们跟阿里是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和京东也是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和腾讯也是战略合作伙伴。合作过程当中,大家都在看说往2B当中,产业互联网怎么能够形成?其实很多情况下,技术是没有问题的,很大的一个问题在生产关系上,生产关系现在阻碍了我们在2B领域当中的整个的产业升级或者捉产业互联网的初步形成,还在一个慢慢渐变的过程,没有办法爆发。

    我在2B领域当中,做这个事情考虑去推动,我在5、6年以前就想和腾讯合作,建一个合资公司专门做2B。但是,在去年和前年,他才去和东华投资。其实5、6年以前我就跟他,他就接受不了,他都是2B的高管,他不知道说你谈的很有道理,但是我对这一块没有感觉。你跟阿里,阿里现在是有很多人进去,但是进了非常多的外企,但是外企的一些高管进入了阿里以后,它可能更多的是说一些产品怎么营销,在中国外企。他并不知道说中国的行业产业是怎么样的,没有办法在这个产业互联网上,跟阿里的优势结合起来,这也是一个问题。就是说大家来说,中国的整个产业了解,像刚才邬院士讲到,一讲到我们马上就是很通的,确确实实大公司都在做骨干,骨干的东西,大的数字的东西都是大公司做的,细分领域当中的所有应用谁在做?一定靠中小企业,没有一个大公司是能够,既能把大的骨干都能抓住了,大的技术的核心、基础的东西抓住了,然后细的东西再来做。所以,一批能够开发或者说挖掘,或者新的业态的应用一定是在中小企业,对行业、对产业这一细分领域非常熟悉的,进去以后积累了那么多年,跟着这个产业一步步走上来的人,他们才是这个领域以后才能成为主体。所以,邬的院士观点我非常非常认同,因为我们确确实实和李总,我们都在不同的行业当中,下面带的走了那么多年,20多年、30年的时间进入在这个里面,所以我非常认同邬院士谈的这个观点,我们因为是做企业出身,你不管是去做一个SaaS,比如说跟阿里谈,阿里说我们这个公有云以后怎么弄?如果你不跟应用挂钩,你公有云的竞争力一定是不够的。

    你的公有云一定要非常让SaaS的这些上来,不管是从它的登录上来说或者说跟你结合,变成一个非常能够快速更新、迭代很有竞争力的一个SaaS,并且他在不同的领域当中的SaaS,能够在你这个上面得到很好的支撑,感受很好,你才会形成跟别的公有云的竞争。所以,说是做公有云,但是实际上落点还要落在应用上,应用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以后,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语权,这是我的观点,谢谢。

    嘉宾1:我想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我很难用我自己的理解回答所有的问题。但是,我想给大家一些我自己的思考,供大家参考吧!尤其是听到新基建聚焦在数字上也好,作为产业的一员是非常兴奋的,很简单,面对这么大的投资,不光是整个产业的发展,每一从业人员都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问题是像我刚才说的地我们的责任也更大了,我们需要新的思考,举例新基建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新的科技垄断,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新基建里面的新的基础设施的垄断,但是这些垄断会不会影响我们未来的科技创新,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新基建提出来,我想我们不光是要整合经济的量,我们更需要整合经济的质,而且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当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新基建会给我们中国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催生更多的行业,就像当年的互联网4G出现以后,像微信也好、抖音也好、淘宝也好,这些很多互联网经济的出现。不过对于我们来讲这个思考是我们怎么才能让新基建惠及全民,怎么才能推动我们全体人员受益,我记得我们的总理前两天在电视上说到一段消息,我们还有6亿人的月收入是小于1000元的。所以说,我们怎么才能让这些人受益,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思考,传统的这种基建投资,对于经济短期的刺激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新基建我们也需要去思考如何把这个红利传递给整个社会,而不是变成几个经济寡头的声音。

    另外,传统的基建是由财政投资的,而新基建是由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组成的,这样的话我们在想,怎么真的让这些投资者有回报有价值,可能也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和问题了。另外,就是说这个新基建是否能够真的拉动内需、拉动消费,我在想我们还需要找到更多的关于民生的场景,我们还需要找到推动整个消费经济的真正的模式。未来我想传统企业和科技企业之间的边界会非常的模糊,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传统企业也会更加深度的去拥抱科技,变得更数字化,科技企业一方面我觉得我们要更加的提速我们的科技创新、我们的技术迭代,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关注我们技术和产业场景的这种结合。我们需要变成这种深度的赋能者,不是只是用技术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表面的问题,更多的是需要用技术、用科技为我们的企业也好、为我们的政府和个人也好做这种业务赋能,来创造市场、来创造需求、来创造价值,这个我觉得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国秀娟:看看对这个话题我们各位老总还有没有补充?如果没有的话,我觉得刚才大家已经谈的很充分了,而且邬院士给我们讲了,其实从宏观的整个经济发展,到国家的战略,其实最终落地到应用这,其实我们国家大家也都有这样的共识,我们不是新技术的发源地,但是我们是应用的非常好的领导者,就是我们的应用在全球都是领先的。所以现在我们也看到新基建的建设,其实我们最开始的所谓基建可能还是砖头水泥的时代,后来到了信息技术,我们作为我们当时的硬件,是作为信息基础的基础设施建设,我记得其实咱们中电科这边提出来的是叫《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当时在新基建之前已经很早就提出来了。其实新基建和这个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说,我觉得就像刚才邬院士提的,新基建里面是像5G和AI包括大数据的应用,在这里面是重点强调的,这种新技术的应用是走在前面的。所以,我们现在实际上是新技术的应用,应该说在我们的新基建当中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为在开始之前我们跟邬原始有一个简单的交流,说我们一直在强调数字生态,我们在关注数字生态这个领域。邬院士谦虚的说,说数字生态,我做不来或者说这是一句谦虚的话。但是,实际上刚才邬院士您讲的所有的应用,这些还有包括,就是刚才您的演讲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的应用的解剖,还有就是刚才提到的,您提到一定要应用越丰富,我们的新基建才能真正的越成功。所以,其实这些都在应用端,而且应用越丰富也代表说我们的整个生态体系越丰富。有了这样的丰富的生态不同的角色,刚才您提到产学研,就是说我们的小生态实际上是我们产业链的上下游,因为原来产品和技术很单一的时候,那就一个上下游的供应链。当这个技术变得非常丰富的时候,它变成了一个生态,而且这个生态的网状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丰富,它越复杂越丰富,它就代表着说越兴旺、越发达。所以,刚才大家讲的,无论是从专家的角度,还是说从我们的企业家的角度,我觉得都在我们这个里面诠释的其实都是同一个话题,就是在我们产业发展的进程当中,我们应该在新应用当中去找到我们的落脚点和我们的价值,或者说再重构我们的生态体系和我们的产业结构。

    我们再进入第三个话题,前面我们谈了经济、谈了产业,我想第三个话题我们就可以落到我们的企业发展。因为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我们的企业发展,而且我们各位嘉宾也提到了企业家的使命,还有各个企业的结构。而且这个里面也有两重的层面,我们可以去谈一谈,因为我们刚才谈到了我们的IT产业,还有我们这些企业是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去提供支撑的,而且我们现在变成了这里面的主力,甚至说我们整个IT人才的队伍其实是入驻整个各行各业的企业当中,可能就像刚才李总介绍的化妆品公司,它如果前面没有大量的投入,人才、物力、资金的投入,不可能在这个时间就有这样的一个大爆发。所以,这是从我们服务于我们产业来讲,另外一个层面我是想讲,就是我们IT产业自身,其实就是刚才我们谈的应用的话题,就是说我们IT产业自身的转型和我们自身数字化的能力和意识的建立,我觉得对于我们去迎接和应对新基建这样的一个大的浪潮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我希望接下来这个话题,无论是咱们的专家还是我们的企业家,无论是从我们自身还是从您看这些企业的发展,我觉得给出我们特别具体的指导的意见和一些具体的思路,这一块其实跟我们刚才谈的第二个话题有重合的地方,但是也是希望这个话题,我们也更聚焦,更有针对性,让我们的听众们都能够有一个可行的方案。我们还请邬院士来给我们起个头。

    邬贺铨: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基本上IT企业当先锋,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因为它是提供服务的,设备供应商、运营商,都在它的后面,它甚至可以说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他们就把消费互联网带动起来了。但是在现在工业互联网的时代情况不一样了,仅仅IT企业是没有办法搞定这个事情的,必须IT和OT合作,比如说跟我们传统的企业产业合作,而且在这个合作过程当中,是传统产业当主导,IT产业当配角,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IT产业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实际上你不熟悉这个具体的流程,你就很难进去来提供服务,当然对于OT产业而言,也得有一个要思想上有一些改变,我们很多大型的传统产业认为,我自己能搞定,我的东西不要你介入,实际上往往是做不好的。

    我刚才演讲的时候讲过上海商飞它够大的了,也很现代,但是他后来发现只靠自己不行,他就把华为、联想、联通、阿里这些有关的企业都请去,他说开始在商量怎么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一个月的时候,你说的话、IT界说的话他听不懂,他们说的话IT企业听不懂。他说,我们还坚持做下来,最后双方开始有了共同语言,然后才逐渐把这个系统搞起来,到现在IT企业还有上百人在他工厂里头,一直跟着做。因为我们过去的IT企业服务于垂直行业,很简单,以为说卖个产品、卖个软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拜拜了,实际上到现在IT跟传统产业的结合,是一个服务过程,服务是没有止境的,不是说卖了一个设备收了钱就算完事了,你要帮助去提供解决方案、提供服务,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外国的企业反而不是那么强呢?因为他希望就是简单的交易,把设备卖了、把软件卖了,大家就算交易完成了。实际上,我们更多的垂直行业是希望你给我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随着生产变化也会变的,所以我感觉就是说,双方要很好的拥抱、很好的结合才能说在这个新的这种时代,才能大家找到共同发展之路。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有大量的中小传统企业,他们不了解新式化,资金也缺乏、人才也缺乏。但是,我不认为说他们不可以做,实际上整个工业互联网虽然是覆盖从设计、研发一直到制作制造、供应到售后服务全过程,但是单独一个环节都可以协助的,只要抓住了自己的痛点就可以,但是关键还是什么呢?不仅仅是痛点,还得有数据,如果说只知道我这个很难受,但是我一点数据都没有,那也很难通过技术给你提升多少效率,所以我的感觉就是说中央一直在提,要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现在在这个时代就是怎么发挥,当然其中政府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虽然我前边没有讲政府,认为政府在营造环境,怎么能让数据活起来,这是政府可以做的事。所以,我认为在新基建也好,我们新技术的新时代也好,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也好,到了这个时候更需要提倡我们产业链上下游以及跨界以及包括产学研各方面的合作,要真正让我们营造一个我们国家能够抓住这个机遇更好发展的环境。我认为只要有这个环境,创新是不用你去动员,它都可以涌现出来的。

     国秀娟:谢谢邬院士,我觉得邬院士又给我们详细的解读了一下这个话题,因为刚才邬院士提到了,其实我们在做这个行业信息化的服务,其实刚才院士提到的这种案例,我见到的也非常多。就是很多传统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因为大家的领导者其实是站在这个高度能够看到,但是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在原来的体系当中我想李总也见到很多这样的,他没有办法去落地,他可能就会找一些外脑,外脑可能是咨询公司也可能是IT的公司。但是这些外脑进到他的团队当中,跟他的传统团队是没有办法融合的,所以有的时候他就另起炉灶。我记得刚才谁提到万向的转型,我对他们也是了解的比较多,鲁冠球这边。看到他们现在把区块链的板块做起来了,但是对于传统这块的业务的发展,也在积极的推动当中,这是很难的,其实就是两股力量的融合。所以刚才邬院士在谈我们IT应该放低位置,让产业走在前面,我第一次听院士讲,我也还需要继续的消化和思考。

其实我们的IT公司是从提供产品到提供Slogan,我觉得现在应该不仅仅是提供Slogan了,因为我们的客户有一点,我们提供的服务,可能我们是2G可能我们是2B,但是最终其实都有一个2C的延伸。所以我们现在整个的服务的轨迹和思路是一个全线的,包括刚才大家提到说C2M这样的一种方式,其实也是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的形态的形成。所以,刚才院士从几个不同的层面上,给大家解读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另外,我还想发表一个也是刚才的感受和想法,因为提到产业互联网,而且邬院士也提到了就是在新基建的建设当中,其实中小企业在这里要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也有新的非常大的空间。但是中小企业和大企业是不一样的,可能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可能大企业的转型和一种战略的调整,会带动整个产业当中中小企业的转型创新和成长。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大家都是一体的,说产业也好、说生态也好,向着新基建的国家指引的新方向走,我觉得是互相可以借力的,这是我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所以,就这个话题,我想再请我们几位嘉宾,哪位嘉宾先讲我们的感受。

    王世渝:我今天能够从邬院长这里得到一些验证,我非常高兴。这个概念就像30年前,我们脑袋里面下载了“资本运营方法和技术”,我们把资本运营和做产品运营的企业做这种沟通,难度是一样的。随便讲大家所熟知的刘永好,新希望,我去动愿他,我把资本市场股份制改革这套跟刘永好讲的时候,我说你现在挣钱是1块钱1块钱挣的,我说我把资本运营帮你拿去做改制、上市,未来你挣钱的方法是以几何基数的方式挣钱的。我跟刘永好讲的时候,是1997年,20多年了。包括20年前跟爱尔眼科老板讲这套东西,也是这样一个难度。但是你看他这样坚持走下来成为全球最大的眼科医院集团。所以今天包括刚才你问的这个问题,包括邬院士解答这个问题,我从我的角度去理解数字经济和我们产业去做融合,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也好、产业数字化也好,它其实都是讲数字技术跟产业不同的业态、不同企业的深度融合,每一个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它的个性。所以从邬院士解答下来,我觉得我们是高度一致,所以这点我就有信心了,因为我最近在我的项目里面已经在实验。

    现在中国有很多家互联网医院,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平安好医生那么大的平台没有找到盈利模式,最后把整个管理层都给开掉了。一个做IT的,打造了京东供应链的一个老总,他下来做了一个互联网医院,他讲互联网医院的时候,他已经把这套系统打造下来。然后他看到我手上的一个企业,是跟他们有关联的,他讲了一大堆,说我们支持产业互联网平台,如果我们相互之间能够融合在一起,我就可以给你赋能。好了,我们就试一下。我们另外有一个公司叫做临床营养,就是所有的临床应用,你一定要把你各供给的产品就是你的高品质的具有辅助医疗作用的产品,一定要到患者的终端去,患者和你产品之间一定要打通,这个打通有很复杂的,在线下具有很复杂的逻辑。我们是不是导到那个线上就容易了呢?结果运行下来效果很不好,就是我们患者在用的时候,他说还不如你们原来设计这个。这就是说我们互联网,就是我们数字技术在和产业的融合里面,确实是不同的企业。所以说,我就认为一定不光是大企业的事情,大企业有大企业的业态,小企业有小企业的业态,甚至个体化,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网红,网红都有它的生存空间,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跟邬院士高度一致的,我是非常认同的。

    国秀娟:谢谢王老师,有请周总。

    周一兵:我也谈谈我的观点,如果说在往下的整个,不管是产业互联网也好、工业互联网也好或者说后面的生态当中,企业究竟应该在这个过程当中说要给点建议也好,给大家一点共享的或者说意见和建议也好,我还是想回归到最本质的内容当中。一个是你自己的定位,你做什么?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企业,比如说吕总、比如伟仕佳杰,和我服务过的所有的企业,首先我要看清楚我是这个产业里面是做什么?你是做CPU,我是做研发的还是说做生产还是做营销的?你一定要看清楚你是做什么的?其次是说,我做这个业务,我的业务内容、我的客户究竟是谁?我跟谁竞争。你一定要把你的客户、你的业务的内容和你做这个事情的方法论搞清楚。我们大概是在2008年系统的梳理一遍是说,如果你要做一个战略,你一定要把这三点最核心的东西搞清楚。你如果把这三点核心的东西搞清楚了,才会看这三点你做的时候会用方法论当中说选择用什么样的模式去做,这个事情的发生频率是怎样的,整个的利润价值控制点在哪里,你才会去做这一系列的设计,这些内容当中在一般我们的原来的传统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绝对够了。但是到产业互联网的企业,可能就不仅仅是了,因为这个模式,我只要是有很大规模的,有比较长周期的,我在这个模式上可以迭代很多其他的服务,不是一个版本1就结束了。产品型的公司、技术型的公司是要做产品和技术迭代的,营销型的公司是要靠规模扩张和覆盖扩张,以及营销模式的进化去生活、去活着、去跟竞争对手PK的。

    所以生产型的公司要靠规模化生产、成本效率包括产品质量、品牌去打造的。所以每一块的本身的核心点各不一样,你跟一个传统行业去合作,你怎么跟他合作呢?你怎么帮他呢?我在一个传统企业的时候,麦肯锡来跟我做合作,麦肯锡说你应该这样这样这样,你的战略应该这样这样这样,但是最终是必须来定怎么样?因为我比你清楚我是怎么样的,我起点在哪里?你如果跟我讲一个理论、战略、方法论是什么样的,我都可以接受。但是,跟我的时机一结合,我很清楚说这个东西,你好的东西、好的理论跟我实际结论,我知道落地这个路径发展到一步步应该怎么走,才能让我上台阶。最终,邬院士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非常关键,我是跟我们当时董事长反反复复讨论,我说这个共产国际到中国来落地,中国革命的胜利你还是要本地化,农村包围城市,这条路径才能成功,一定不是苏联的城市革命。邬院士讲的内容本身让核心的逻辑支撑是非常清晰的,如果我要改变我要上台阶,但是作主的人不是我,这个台阶是上不了的。或者说我的能力、我的视野、我的认知和我的经验积累,决定了我这一步是否跨得上去?代好的咨询公司、再好的技术公司、再好的有各种各样方案的公司来帮我上台阶建IT的系统,如果我们有碰到过我们跟别人做的时候,把对方一个比如说完全听我们的一个企业说,你说你们怎么来就怎么来,上不上去,因为他都听你的了,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观点了。他觉得你是厉害,因为你上完了以后,真能上台阶,实际上是上不去的,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邬院士讲的时候,脑子里会浮现这样的案例来。第二个方面我确实认为,比如说我们现在跟一些行业、大的客户、大的保险公司谈合作,甚至说我们和阿里一块结合起来,帮他建私有云、建混合云怎么建,实际上IT的公司要提高自己对行业认知的能力,一定要还要进一步结合,不要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你不仅仅是要了解它的行业的特征,还要了解这家企业的战略,你一应要了解,它想干嘛?中国人寿未来三年五年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人寿?工农中建,工行想变成一家什么样的银行?招行为什么做很少的网点?他背后都是有自己的战略思想理念做支撑的,你跟他的结合你理解了他,你才会在你的方案当中、咨询当中、落地当中,让他或者说提醒他给他出更好的方案。你原来想要这个,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案要不要?我解释给你听。这是可以突破,就是说你可以影响他,你可以建议他,而不是说你去决策,你去拍板,这是我觉得说邬院士刚才谈的,我也有很深的体会。

    真正我们在这个企业往下发展过程当中,我真的认为说下面这一轮的企业发展,从我们自己本身来讲,有几个关键点,我认为是可以分享一下的,一、选择逐步放弃什么样的业务和选择去开拓什么样的一些新的业务,审时度势是很重要的。因为企业不管是我们刚才谈的新基建,还是我们谈到在疫情影响下,还是中美关系在现在新一轮的后面的发展过程当中,无不要求我们在做这样的调整,这个调整要比平时前40年幅度要大得多,原来行的,原来OK的,可能往下逐步逐步不行了。原来不行的,你没有看到的,有些你抓住了你就跟着一块往上走了,所以自己重新去打造自己的业务内容和业务结构,战略上做一定的调整,我认为这是企业的最关键的第一步做好的。你要去看,在你的领域当中我们看好说一个疫情,疫情其实也是让你去做版本升级,技术也是让你去做版本升级,只不过说这个世界在用不同的方式告诉你说,你应该选择一条怎么更对的路、更好的版本怎么样去做自己企业的升级,做企业自己的变革,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明确告诉我们大家了。二、我们分清楚哪些确实在上升,比如说疫情期间,做网上教育的公司,就学而思好了,我们现在还是在原来像课外班停掉了,线下停掉了全搬到线上,这些企业也抓住机会了。我们觉得说,就在这3、4个月当中,孩子在学而思学习,大把的金钱投进去了,10堂课1000多块钱、2000多块钱,很多产业在这个方面就起来了。非接触式的线上的,其实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被大大的推进了一步,原来这么短的时间还上不了这样的台阶,但是大大的推进了。很多资本在这个层面上,早早看到这个机会了,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这是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举这样的一个例子。

    邬院士刚才谈到的应用当中去做梳理,很多是长周期的、很多是短周期的,很多是在这个企业往前走的。第二个我们讲说,我们国产化这个领域当中我们能看到的,这是必然的。其实上中下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了,新基建过程当中,其实也是包含了很关键的,现在有很多新技术,但是也包含了很大的一块内容,这是肯定的,我们能看到。其实我们跟工信部沟通也好、跟我们各个产业界了解也好,我们叫新创这个内容是一定的,所以这一块肯定是往上走的。第三个刚才就是说尽管被生产关系有很多的一些,带来很多的速度提不上来,还在积累和突破的过程当中,就是2B的发展,我认为在今后这几年当中一定会有爆发的。因为这个就是像说,它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我认为你不管我们看的中小企业的自动计账、自动纳税、财税改革,我们能看到从个人的,我们看最近税务变化挺大的,现在都开始个人自己合税了,这些事情谁在做呢?哪些行业、哪些企业,有些企业都不大了,都是一些中小企业在里面有很多年了,在里面做某个模块,很明显的。

    还有一些比如说工商,前段时间我在做一个沟通,说商标,我们究竟怎么申请?原来申请一个商标下来,一年多时间,你去报你去对,到底跟谁同一商标,现在人工智能识别出来了,说一对对进去。现在这些东西你要设计一个商标报给工商前要对对重不重合,挂到互联网上一个路口就有了,你去对好了,交一下钱就对一次,已经变成了这种小的这种SaaS应用,很多企业级的应用,某一些关键点的用人工智能、用大数据,用这些手段的都在蓬勃发展。有很多内容实际上是,你真的不能抱着传统就这么没有感觉的做出去,你就可能下来了。你如果说很清楚的感觉到各行各业的一些新的内容,产生一些新的机会在升级的过程当中,利用自己的基础和积累,包括自己的技术,你就会站到一个属于你的定位,一个服务的内容,真的是应用和服务里面空间非常非常大,尤其是在2B领域当中。很多的不满意,都是你们的机会、都是我们的机会,非常多,工商、税务、法律方面的,海关、外汇,金融服务,我们能看到在这个情况下,金融这一轮,我能感觉到银行大批的在扶持中小企业,我知道的利率是3.5不用抵押。我只要看你这一两年经营数据,通过数据模型我去验证你的风险究竟在什么样的额度,这种通过大数据建模的方式,通过税务和财务的数据,给你放贷这样的形式就起来了。我原来有一个手下出来专业,专门做税营的,财务税务的数据拿来以后一合,后面跟十几家银行合作。所以,新的一轮当中我认为机会是非常多的,真的审视我们新的定位,看到发展的前景和趋势有哪些,哪些是跟自己结合起来,可以真正做的,我认为还是一个比较本质的东西。

    国秀娟:谢谢周总,请李总这边讲一讲。

    吕翊:几位讲的都非常的深刻,个人也非常的认同,国总您提的题是给企业一些建议,我认为建议不敢说,我觉得大家可以一起看看有各个趋势。第一个方面,我们都关注到传统业务的在线化的趋势,这个不用多讲,大家在疫情期间看到的,凡是在线化的业务不但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大部分都有很快的提升和发展。所以如何思考,把我们的核心传统业务让它在线化,我想可能这一定是我们大家要去思考的一个命题。

    第二个方面,我想是社会资产的数字化或者数据化,刚才邬院士也讲了很多,其实我们越来越关注到数据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不光是我们这个产业的要去关注的核心资产,将来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或者说是产业链条之间的竞争可能就是你所拥有多少的数据资产或者说你是不是拥有数据资产的运营权,这样的一些形态之间的竞争。所以,如何充分的应用数据,利用我们现在刚才邬院士讲5G给我们带来万物互联的这种趋势和机会,更多的去获得数据资产的有效的经营,这个我觉得可能对于企业来说是期待考量的一个核心命题。

    第三个方面,管它叫产业生态的融合化或者叫产业生态的协同化,刚才院士讲了,我们发现在产业互联网的时候、做工业互联网的时候,打交道的人不一样了,就是我们跟客户打交道的时候接待我们的人或者和我们合作的人不一样了。以前做IT做信息化的时候,我们是跟信息中心打交道。现在举以前的一个例子,前一段在做能源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的事情,你要搞明白水轮机的转子是不是磨损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原来跟信息中心打交道,信息中心的那些同志,往往跟我们有类似的经历,所以你跟他是有共同语言的。而现在的这个形态,你需要要跟生产管理的领导和客户打交道,你需要有更多的开放、包容的心态,大家都要有协作的心态,才能把这个事情能够做好。这是从接触的客户、2B的业务板块,另外一块确实还有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包括大企业、包括小企业,我们可能都要进行有效的融合,利用产业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这样一个非常便捷的环境和平台,来去促进自己的生产力的提升,可能在这个过程里边找到更多的机会,我觉得至关重要。

    第四个方面,刚才周总提到了,在疫情发生之后以及之前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全球化的局面,刚才王老师研究全球化方面的事情,现在我们看到了脱钩、看到了逆全球化的趋势,包括最近华为和中兴被打压的这种情况。在这样的外部环境变化之下,我们会发现在我们国家会有一个不同的状态就是核心技术的自主化,我觉得必须去谈这个命题。既然是核心技术自主化,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我们的从业人员是不是能够在这个趋势里面找到我们自己的用武之地,这个是跟以前不一样了,所以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一个点。

    国秀卷:周总和吕总都是从企业家的角度给出了比较务实的观点,我们最后请李总站在中外企业管理的角度,在这个方面听听您的观点和意见。

    李翼:我们结合对企业的一些观察包括跟企业家和专家的交流,谈一些自己的感想。先回到一个点,就是刚才周总讲到的学而思,据未经证实的消息,学而思在去年的时候他的IT团队就达到了数千人,他把一个大的软件公司的人还要多。所以我觉得在数字化的命题上面来说,它已经不是一个未来时的问题,原来讲未来进行时,现在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问题。如果一个且在这个阶段不去立足现在布局未来,你就没有未来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想给企业提几点具体的建议,因为我们更关注企业具体的运营,第一个要关注里的战略的定位,以往很多的战略制定把数字只是当作了当中的一个战术来做安排而不是战略。在现在来说,我们有下一个阶段的战略制定会怎么样去跟数字挂上关系,是全面的挂上关系还是部分的挂上关系,我觉得这是企业家去想的第一个关注点。第二个关注是要关注你的预算规划,你准备在上面花多少钱,就是刚才我们讲到“林清轩”这样的一个化妆品公司没有那么大,但是他就敢花几千万,学而思花的钱可能就更多了。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投入,或者说没有这样占比的投入,你怎么能说你就下决心要干数字化呢?我们国家一出手是35万亿,这才叫干一个新基建,这是第二个。第三个是要关注整体的运营,你原来的运营是数字化的交给CTO、IT部,你们去管,现在恐怕就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是你整个公司每一个部门都要去考虑在数字化建设的阶段,我这个部门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第四个关注应该去关注数字一带,就是这个里面有两个层面,在内部的数字化一带和外部的数字化一带,就内部员工的数字化一带,就是现在的九五后、零零后,他们是一出身就是和数字在一起的,他们是跟手机长大的,跟QQ长大的,我们怎么样去看待他们在数字经济时代发挥的作用,因为已经不是七零后、八零后,更别说六零后主推的时代了,因为未来一定是九五后和零零后他们现在在成为主力军。

    外部的关注是关注我们的客户,因为客户也在数字化,他们的需求会发生什么不同,当然不同的企业的客户对象是不一样的。最后一个关注就是关注自身,如果你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你的朋友圈,包括你的外脑,如果没有数字化能力的赋能的安排,你是不可能去完成真正数字化的转变。总体来说我觉得在这个阶段就是希望我们的各个企业的领头人,领导者能够拥抱变化,升级自己的认知,甚至是突破自己的极限,永远不要错过一场危机,这是我对我们企业家的一些建议,谢谢。

    国秀娟:谢谢李总。

    嘉宾1:对于产业,我想我不太敢讲,因为我们有很多的专家在这,有邬院士在这,有很多的企业家,他们都对这方面有很深入的见解。我想对企业来说,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是这样的,第一,我觉得我们需要创新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我们现在看到无论是技术也好、商业环境也好、模式也好、竞争也好,都在加剧的变化。我们整个的周期也在不断的缩短,这次疫情更像是检验我们企业自身的这种敏捷性也好、人性也好、适应能力的一个考好。但是我们也在想我们所强调的很多敏捷、精益、迭代这种理念,必须要贯彻到我们未来企业管理和IT应用的多个领域。所以,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去创新我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去处理这种快速变化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第二,很重要是人才,我们不光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我们还要注重人才的多样化。多元的人才结构,我觉得才能够给我们企业贡献更丰富的这种发展思路,我们企业的这种知识能力才能变得更多元、更多样,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也给我们的企业增加更多的创造力,进一步的推动我们企业乃至于国家的创新。第三,我觉得很重要,作为科技企业我们必须努力为新基建的进程去服务,新基建是聚焦数字科技的,所以科技企业应该不断的去演进自己的产品,演进自己技术的创新,来服务于我们经济对科技的需要,来强化科技和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第四,我觉得也很重要,就是我们的生态系统,我们要强化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越是艰难的时候越应该注重合作,越应该去强化我们生态系统的建设,创造1+1大于2的这种协同效应,提高我们的创新速度。当然最后,有一点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企业要主动的担负社会责任,科技企业我们更应该去始建这种科技向善的这种理念,科技我想是中性的没有好和坏,关键看我们怎么去用它,所以我们自己这些从业人员要有这种科技向善的信仰,造福整个社会,不光是以盈利为目标,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国秀娟:其实我们今天的对话,本来是从经济到产业然后再落到我们这些企业,最后我们落到了人。我想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特别感谢我们各位嘉宾的智慧的贡献,尤其是邬院士深厚的积累,给我们介绍和分享。其实我们今天可以从人来说,因为我们今天有企业家代表,有我们产业的科学家和我们的研究者,我们从我们每个人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处在经济大潮当中,疫情对于我们的影响、新基建对于我们的指引,我觉得在这个领域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数字化的一个武装。在我们的企业家的带领下,企业家具备这种数字化的思想和领导的这样的战略,这样的引领下,我们能够为我们的整个数字产业的发展,我觉得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我们的产业为各行各业用户的数字化的转型,为我们新基建的建设,为我们国家的数字经济能一起去做出一个巨大的贡献。刚才是李总还是吕总说,其实我们是处在一个很令人激动人心的时代。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技术是突飞猛进的,而且我们是一个全球视野的,不管我们身处在什么地方。所以在整个时代当中,身处在其中每个人都是幸运的,但是我们前面有一个对话,当时有一位专家也提的很有意思,就是何何保红(音)所长,应该是邬院士学生的角色。他说这个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当你抓住了这个机会,那对你来讲就是机遇,当你没抓住让别人抓住了,那对你来讲就是挑战。其实简单来说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一个企业,我们整个产业和我们的国家,我觉得我们都是要抓住整个时代大潮的机遇,去迎接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一定都会有更大的成长和进步的。

    所以再次感谢我们在座的各位,邬院士、王老师、周总、李总、吕总,谢谢大家。也谢谢在线的和我们一起分享的产业界的各位朋友们,期待疫情过后,因为数字生态英雄会最后给大家准备了一场线下的闭幕论坛和线下的颁奖盛宴,我们会有机会线下面对面的再进行思想交流和合作的洽谈。谢谢,再见。

    感谢王世渝老师,还有周总、吕总、王总,还有来自中外管理的李总,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分享。这些精彩的分享和智慧的碰撞,我相信对于我们产业里面这些企业家和精英们应该都会有很好的启发,如何去应对新基建和以后带来的新的变化,我相信每个企业都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