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的秘密在于创新,善用创新之势在于人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为企业找到核心人才,是每一个管理者都非常重视的问题。本次 “人力资源与就业创新峰会”,云赛空间邀请行业专家一起探索人力资源行业的未来发展、数字化进程以及新的产品服务形态和商业模式,给予相关联的产业上下游企业更多启发和合作的可能。

圆桌.jpg

以下为“‘创造的力量’云赛空间双创系列活动——人力资源与就业创新峰会“的行业论坛环节,各嘉宾的精彩对话,由云现场整理。


主持人:
    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是:时代的一粒尘,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加速了数字化经济的产业升级。在全球经济进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从企业生存到新型人才培育,如何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领先的科技手段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重塑,如何提升个人的就业创业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次圆桌论坛将以"后疫情时代的就业创业"为主题,一起探讨企业和人才应当如何遇山开路,化危为机,重建发展之道。
    首先让我们掌声有请参加本次论坛的4位嘉宾,他们是:
    徐汇区就业促进中心失业保险科科长、企业综合服务负责人--谢超女士
    Recruit(瑞可利)中国董事总经理--王蕾女士
    刺猬平台合伙人--曹琰女士
    量锐科技人力资源总监--柯怡安女士

    
    今天在就业环节我们是五个女人一台戏,看到在当下整个后疫情的时间段,很多人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比如说复工、就业甚至减薪一系列的问题。在开始今天后疫情演讲之前,请四位嘉宾做自我介绍,希望来自于企业的嘉宾可以给企业做一个简单的背景介绍。
    
谢超:

    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徐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谢超,非常高兴参加今天云赛空间“创造的力量”系列活动。从我们服务角度来说,今后发展的话会更加贴近企业,接地气的服务于我们的企业。
    
主持人:

    徐汇区应该在就业创业方面一直走在上海的前列。
    
王蕾:

    大家好我是Recruit集团的王蕾,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参加这次活动,也是疫情期间参加这么大型的活动。Recruit集团是全球第二大的人力资源企业,我们最近市值可能稍微低,600亿美金左右,昨天发布最新的财报,2019年年收入230亿美金左右。整体来说,招聘行业对于我们的冲击也是有,但Recruit80%是招聘,还有18%其实是一些平台类,例如像携程、大众点评生活服务的平台,短期内疫情的影响肯定有,长期内随着市场的缓冲之后,可能相对来说还会稍微好一点。
    
曹琰: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参加这样的活动。“刺猬平台”其实大家听到这个名字很有趣,它代表了青年人。我今天作为一个合伙人参加这个活动,大家都关注在职场或者人才的片段上面,在刺猬平台上我们有800万的18-28岁的青年人使用我们的平台,我们是中国青年职业成长服务平台。
    从这个切入点,我听到企业主对人才的一些观点,我希望等一下借助论坛的方式跟大家聊聊现在95、00后对于职场职业的看法,我希望和大家有一些新的人才结构的探讨。
    
主持人:

    今天现场有非常新生代的年轻一代的嘉宾,大家有备而来,一会儿听一下刺猬平台的真知灼见。
    
柯怡安:

    大家好,谢谢主办方邀请我来到“创造的力量”的场会。量锐科技是在FICC领域的一个提供量化交易系统的公司,我们是一个金融科技的公司,从2013年成立到今天其实走了一程的路了,我们主要是智慧与科技赋能金融服务,助力下一代资本市场的公司。
    现在公司经过两次融资,从去年2019年6月开始,公司规模成长了1倍,很荣幸能够在今天的场合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疫情期间我们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措施。
    
主持人:

    我们进入到今天第一个问题的环节,我们说疫情时代对于各行各业的企业充斥挺大的,看到一位嘉宾列出了充斥的十大行业,我相信对于大部分日常生活当中都会有牵涉到。
    从近期或者长远来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第二个问题,未来我们提到数字中国,这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传统的就业和新兴的就业形态会带来一些怎样的发展?
    
谢超:

    从政府的职能来说,因为疫情的原因,近期和长期对于我们很多企业来说,1-3月份冲击还不是很明显,我们感觉从目前来看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是下半年或者明年。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前面社宝科技的老总讲到,企业在转型,我们政府也在转型,政府转型以后可能更贴近于我们怎样服务我们的企业,把政策落地到实处,有效提供集约的服务,来服务好企业。
    对于主持人提到的第二个问题,现在上海大力推进的是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对于企业对政府知晓度来说也是一个数字平台。
    
王蕾:

    因为本身Recruit就是做招聘,一直我在中国做投资,从投资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先撇开疫情的影响力有多大,我觉得这只是短期的,长远来看,从本质上来讲,雇主端是高效以及低成本,性价比比较高的找到合适的候选人,个人是比较高效的可以节约时间的,可以更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作为这种匹配来说,长远来说还是高效、降低成本,始终围绕这两个问题,无论跟疫情相关与否。
    还有一个点,疫情其实更推动了一个灵活用工,其实灵活用工在中国很早就出现,应该70年代一个外资的人力资源服务把这个形态带到。早期一直没有受关注,也是90年代之后才开始受关注,这次把它推到了浪尖,大家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形态。生活当中,外卖小哥也好,我们去投诉一些服务中心或者运营中心也好,这些都是灵活用工在我们生活的一种体现,只不过突然之间被大家重视到非常重要。
    这个产物一定会被更好使用,只是这个时间加快了我们去适应这个新的时代。
    
曹琰:

    举两个例子。今年疫情的情况,本来我们会觉得离学生的状态不会那么近,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其实还是会在家里上网课这样的状态,我们做了一些调研,这样的影响在年轻人当中的焦虑感会提升到多少。我本身也是青年发展的心理咨询师,我一年大概会看8000个案例这样。第一季度,焦虑已经增长到4000个这样,他们职场的焦虑或者成长发展当中的焦虑。
    针对这个情况,像刺猬这样的平台,我们今年在第一季度,2月份的时候联合中共共青团一起和百家企业做了线上紧急的春招行动,让大家更接近企业的需求,知道企业到底今年招不招人,招人的情况是怎样,是不是有第一手的信息给到学生。所以,我们第一季度在这块上做了很多布局。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我们做了高校的系统开发,学生可以更便捷从我们的平台上知道他们的课程。刺猬之前就做了一些行业布局,现在新兴诞生的数字化的行业,或者我们看到的MCN的机构或者更新的像B站,越来越多成为青年人关注的职业方向。我们针对这样的职业方向做了很多布局,做了行业训练营,这是结合和高校之间的知识断层。
    在今年我们把训练营做到线上,更多学生可以通过线上更到了解行业的诉求或者行业人才的培养,我觉得这一块在今年一定会是和更多的企业家合作我们在行业的一些职业发展的布局,更提早给到青年人,让他们对职业的焦虑感会减少非常多,更早去布局他的职业规划。
    
主持人:

    非常感谢曹总,她需要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未雨绸缪,猎聘也是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一个细化的软件,这是深耕多年的了解。
    
柯怡安:

    我身位人力资源高管这块,更关注公司短期和长期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准备,我认为在公司的成本以及公司的效率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从疫情一开始,从2月份开始,我们发现在公司工作上的效率要如何能够提升,这是我们人力非常重视的问题,我们引用的非常多,包含工作管理的系统,让所有技术员工可以很高效和所有团队做工作的沟通和管理。
    在人员成本上面也反映在运营和招聘成本这块,不过我们公司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比较多,一直在招聘。但是在人员成本,我们把人分中级、高级的细化,对于薪资工资比较高的高管,我们会加一些长期激励的机制,比如说做一些绩效的薪资,薪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长期的营运,我认为更多是在业务方面由公司的战略做经营,我们公司现在跟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都是合作的关系,这是功归于我们高管一开始非常锁定在这个产品,过去两三年都在积极布局,今天才有这个很好的成果,是需要时间的。
    这是我的想法。
    
主持人:

    很多企业在艰难的时刻,量锐科技是逆风而行,稍候想听一下究竟企业为什么有这样的布局,这样的布局又会带来什么与众不同的收益呢。
    其实很早关注到徐汇区在就业创业方面不断的开启,很多年前,我记得主持过徐汇区“众享创智”的徐汇就业,应该说徐汇区在就业,包括新生,又或者高薪人员等等不同人员当中,我们对于就业或者对于延伸出来的产品都有非常多项目的一些布局,能不能细化分享一下在这次疫情当中,徐汇区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什么样的细化的过渡或者方向呢?
    
谢超:

    刚才主持人提到了就业,其他三位嘉宾提到了企业降成本。从这次的疫情来看,我前面也提到了,或多或少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近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史无前例提到了39次的就业,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的信心非常大,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包括我们人社部以及上海市人社局以及区域人社局,各个层面始终贯彻中央的精神,从免、缓、返、补、服,这几方面打出了相应的组合拳。从目前来说,我们从3月份到现在,有失业保险的文岗返还政策,受疫情的影响,市政府大力把裁员率放宽到了20%,尤其针对小微企业进行了扩面,把申请的范围扩大了三分之二,因为我们今年从3月到现在来说,所有申请我们徐汇区文岗返还政策达到一万家,因为我们政策2018年就开始有,之前是因为普惠政策,始终按照一定的失业率制订的标准,但今年是特殊情况,把裁员率提高到了20%,现在目前将近差不多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了2个亿(徐汇区)。我们政府扶持企业的决心非常大。
    从我们徐汇来说,很多鼓励企业用工、帮助困难群体,包括应届毕业大学生,包括初创企业家都有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如果企业朋友们想了解的话,可以通过我们徐汇就业公众号,我们公众号里面有很多涉及到徐汇企业的相关政策。
    昨天我们“上海徐汇”也发布了徐汇区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宝典,对于企业朋友来说,如果你们想要吸纳我们今年徐汇今年毕业高校生的话,也有很大的福利。
    
主持人:

    非常感谢谢女士,其实在政企相连的同时,如果政府给到我们更多的扶持和帮助的企业,我相信在疫情的期间反而会收纳到更多的人才,始终在就业以及未来的创新方面,徐汇区走在整个上海市的前沿,我们期待在疫情过后再一次响起一番就业行业中的暖春。谢谢。
    接下来问一下Recruit的王总,您刚才提到高效等等这些关键词,不管是否是在疫情的时刻,其实企业非常关注这个词眼。您认为当前灵活就业在中国一个现状是怎样的,接下来纵观一下,面临相对应有哪些机会,挑战有哪些呢?
    
王蕾:

    聊一下中国灵活用工的状态,我的理解是处于非常早期的状态。我稍微简单调查了一下,中国灵活用工的渗透率大概1%不到的情况,发达国家,例如日本、美国通常都是5%-6%,英国可能更高,8%左右。包括Recruit,我们本身从事招聘业务,我们的灵活用工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劳务外包;第二种是兼职。就是很突发的,比如说这个餐饮店明天需要多少人等等,这个是需要平台来解决。这两种形式大概占Recruit总收入50%以上,去年我们总规模230亿美金,其实100亿美金是灵活用工的市场,只是占5%的渗透率。
    如果是中国的话,现在1%不到,可以有5倍的增长,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也就是说有50倍增长的可能性,这个灵活用工在中国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能做到100亿美金的话,那就是5000多亿美金,就一家公司其实可以做到的。这个规模,这个可能性我们试算了一下非常大,只不过中国市场相当庞大,可能靠一家去整合比较困难,所以有几家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区域出现这样的机会。
    还有技术撬动,我们做投资,在中国一直寻找以技术驱动,可以在灵活用工这块,比如说提效也好,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内部的系统如何派遣更多的人,原本一个人负责几千号人,可以通过一个系统负责几万人甚至更多。这是一个提效的做法。
    还有一个是兼职,因为兼职是非常分散。比如说上海怎么样,北京怎么样,南京怎么样,突发性比较多,服务性行业比较多,通过一个技术平台整合,如何匹配分散的个人、雇主的需求,这个是非常难的。
    Recruit去年公布了一个新的产品,我们最快可以在30分钟之内,打比方在东京,某一个餐厅接下来需要几个小时帮我打工,我们可以在30分钟内帮你找到这个人,这是你可能的时间和雇主端的时间,如何高效通过技术匹配,通过技术达到这样的效果。
    所以我们在中国也在找寻,在灵活用工方面一个是提高效率,一个是精准匹配。我觉得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机会。
    
主持人:

    非常惊叹,3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快速匹配,您刚才说到新技术,今天我们和大家聊的更多是在人力资源这块,您能不能在这方面给我们延展一下呢?比如说人力资源一些的技术手段或者趋势。
    
王蕾:

    说实在的,人力资源没有很多新技术,围绕最终,包括猎聘也好,大家都是在做匹配,包括李总讲的多面,也是线上面试,通过数字化进行匹配,最终都是围绕匹配。因为Recruit在全球布局,将来可以取代人力的东西是什么?现在可能就是一个机器人。
    两年前在美国投starship,就在大学、在工厂之内通过机器人很简单运输一些东西,这个就是替代了最基层的一些工作。之前我们在以色列投的一家AI的技术公司,非常有意思,通过AI的系统,比如说律所要检查合约,这个协议合约做的怎么样,它就是通过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给它几千万份的协议,让它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精准度。现在系统可以主动帮你看这个协议有没有什么问题,以及自动帮你修改,这种工种以后都会被AI、机器人所取代。
    您刚才说的新兴技术的话,匹配这块没有什么太多的产品,更多的是通过AI,通过一些机器人,通过一些人工智能来改变我们现在的一些基层或者繁琐的,通过机器学习可以取代的工种是挺多的。
    
主持人:

    在这样一次特殊的时期,把人工智能等等提前放入到了我们的议程上,对于目前当下的“数字中国”来说是一个起步的阶段,其实不乏是一件好事情。
    曹总,我们回到第一个问题,整个目前市场面临什么样的机会或者挑战呢?
    
曹琰:

    我相信大家听过“斜杠青年”这个词,我相信在座各位有很多技能可能成为斜杠青年或者某一领域的专家。斜杠青年这句话是现在95、00后非常追求的点,他们可能大学毕业之后用一两年的时间做自己认为非常酷的事情,放弃自己的专业做一件事情。在他们这一来说觉得非常正常,现在很多企业招聘7个月,这些员工就跳槽了,跳槽的概率非常大。
    我自己是70后,我做HR的时候,我们是三年一跳槽,因为我在半导体行业11年了,我看到这个趋势差距非常大。为什么这样?青年不会觉得工作不是master,但是这个工作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工作,不代表灵活用工的工作,所以他们给了工作一个新的定义。
    灵活用工是给大家提供一种生存的技能的可能性。我可能本身在做这个岗位,我还可以兼职做另外一份岗位,如果周末有时间,我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工作,比如去一个咖啡馆做一个咖啡师,这是我周末的状态,但平时上班的时候我有自己职业,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我看到灵活用工在给他的职业发展可能性上提供了更大的范围、选择。
    去年我们在高校里做了大概200场的演讲,我们在南中国区讲的是斜杠青年的话题,看看青年人对这个反映怎样。
    在北中国区讲的是企业计划,我们带了企业家去高校演讲,跟学生互动,我们看现在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是怎样,我们非常明显看到新职业的产生。包括刚才几位嘉宾聊了十大新职业。
    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就在上个月我们上个月酷盖新职业专场——未来职业交易所,这个当中的岗位都是非常新兴的。像主播的种草官,大家看到李佳琦,李佳琦背后的团队是不是也需要新兴力量,还有粉丝团队的运营团。
    很多公司跟我说我要做新媒体,我要在招聘的前置端给到学生给到年轻人,B站怎么玩法,怎么做社区,可能现在企业家会面临很多他空白的点,甚至不知道招聘这样的人,他的胜任力模型是怎样的。我们在这块会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把这个行业,岗位人才包括灵活用工的可能性,把它打造成最大化。
    我们这个月马上上线的线上见习实习性项目,已经有很多人报名参加这个项目了,我们叫高能见习官。
    我看到灵活用工和职业发展的结合点是非常大的,它其实已经突破了以前的兼职的形式,而更深远的是职业结构的变化。
    
主持人:

    非常棒,更多的是跨界也是一种多元化,把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对于人社局定义未来的他们是一个难度,因为更多的职业是新兴的。
    下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曹总,今天现场有很多年轻一代,尤其在开篇的时候第一位嘉宾说到,今年有19.3万的应届生,就业率下降了11%,其实并不是特别乐观。
    95、00后他们再就业的时候,企业会关注什么话题?给到他们什么建议,在后疫情时代就业、复工或者就业以后的长线发展。
    
曹琰:

    因为企业的规模和层次是不同的,对于学生的认知是不强的,为什么我们在学习实践这块会提前布局,因为想让学生更早知道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怎样的,而且不同的企业有不同企业的一些优势。
    因为很多学生现在常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企业,他耳熟能详,就一窝蜂去找这些公司了,但是大公司确定不缺这些人,还有一些小微企业和创新企业也需要人,但是学生却是不知道,我们在这一端会加强对高校和职业发展中心协会,再加上我们会做企业的探索,跟园区也会有很多合作,把园区的一些小微企业用专场的形式展示他们,我们叫“云上人才市集”,像一个商店一样。
    我们又把求职一些课程、一些服务,我们上周跟西郊六浦大学又合作了全球学习超市,它是一个supper marketing的状态,放在线上,让全球的学生都可以去挑选,未来再嫁接职业的一个板块,我相信这是一个突破边界的方式,让企业有更多的展示的状态,但是它可能在线上,补充线下原来的方式。
    这样对于不同的企业,我建议企业要持续发声,企业不要在招聘的时候拼命去校园招人,场地都订不到,有余力的时候在线上也为自己的企业打call,因为青年人是需要种草的。希望企业更注重员工的成长。
    
主持人:

    非常重要,尤其在当下,我们企业主更加以一种与时代与时俱进的方式走进新的一带,用有情怀和匠心长线布局他们的人生规划。
    最后一位嘉宾来自于量锐科技的柯总,所有的企业大部分时候都在降薪,量锐逆风而行,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最后收获了什么?这样的布局是为了什么?
    
柯怡安:

    我可以作为公司一个小的代表,我觉得我们公司要聊聊这个行业,还有公司内部的管理。
    在英国和美国,他们量化交易这个部分非常成熟,已经到80%,甚至90%都是用策略交易区做的。国内其实是一片蓝海,大概20%甚至不到的银行和券商做量化交易,我们乘着这样的趋势和政策的打开,让我们有这样的发展。
    第二,我们在招聘上面其实非常的有效率,大家一直在思考怎么招到更多的人,我们也在其中发现了一些机会,包含现在国内的海归人才非常多,有些是没有出国,有些是回来,我们也碰到了很多市场上的优秀公司输出了一些人才,我们一直不停的在招聘。
    大家在效率上面,其实所有公司的高管对于人才有非常清晰的定义,我们知道怎么定向做搜寻,也配合了非常多的平台跟我们一起做招聘,我觉得这个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地方。
    
主持人:

    时间的关系,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与时俱进,我们知道最近“两会”依然带给我们很多关键词,提到最多的依然是“稳就业、保民生”,不仅是政府部门,也是很多企业大家努力要做的事情,我们提出叫“新就业形式”,这是今年的关键词,顺势而为在逆风而上的时候,往往也是福与祸相依。
    最后,希望各位嘉宾从各自的角度或者各自所从事的所在的领域,分析一下我们眼中的新就业形式。当然对于在逆风而前的我们、企业送出你们的寄语。先从谢老师开始。
    
谢超:

   “新就业形式”这个词,是非常广泛的,从我们的角度来说,首先一点,我们从政府角度觉得今年十个新的职业行业是属于我们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培训的,我们今后会做好人才各方面的扶持,通过政府的一些政策的力量来创造他们更大的价值。
    
王蕾:

   “新就业形式”这个名字蛮新,形态已经存在很久,还是那句话,一直在我们身边。我的想法是每个相关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说作为投资人或者从事招聘行业的人来讲的话,我们要在中国发觉更多的可能性,以技术驱动去改变,比如说灵活就业、灵活用工的标的,通过我们自己本身的经验的输入给他们作为一个参考。
    例如政府部门的话,更多可能从政策方面、法律法规方面,让就业形式真正落地,包括像刺猬平台的话,针对更多大学生,让他们知道有这样的选择可能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用,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把它真正落地,真正落实,而不是说现在是疫情了,现在很重要。
    漫长的路才是考验这个企业。
    
曹琰:

    之前我们一直会说产学研融合,现在新的形式下面,我们要考虑新机遇和新挑战的问题。这个挑战是,如果从政府的角度来说,现在是新的更大支持力度的话,其实会对我们产学研融合真正的落地形成很多新的模式,所以我觉得这块之后大家可以再探讨一些这些行业怎么真正落地,包括求职、培训、人才的一些观点,还有企业的更迭,都在这个生态链上加起来,这个是更新的挑战。
    
柯怡安:

    我觉得对于市场、市场人才一定要非常敏感,要了解现在市场流动的情况;对于公司内部,一定要做好招聘、培训,各个工作、绩效等等的考核,全面的设计,这样企业才可以留住人才,才能招更好的人进来;对于公司,这是一个双重的方面。
    
主持人:

    再次感谢四位嘉宾做客我们今天的访谈形式,新形式大家各司其职做好我们在方圆之内所涉及的,以尝新的方式带给我们更边界的突破。非常感谢此时此刻依然在峰会现场与我们邂逅的所有与会嘉宾。感谢各位的莅临,希望未来在徐汇,在上海云赛空间当中也能看到我们各位精彩的身影。感谢各位的莅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