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岛(姜山) 基金小镇和投中网联合主办,基金小镇交流合作中心支持的“增量逻辑下的新基建”线上沙龙于4月30日举办。本次线上沙龙汇聚优秀投资机构代表和权威人士,共同探讨“新基建” 领域的技术发现、市场空间、投资机会,在经济复苏之际,链接多方优质资源,展望创投未来。

串场PPT-Viola revised.jpg

以下为“增量逻辑中的新基建”线上沙龙圆桌对话环节,各嘉宾的精彩对话,由云现场整理。


柴佳音:

    各位嘉宾下午好,我是本次圆桌的主持人。我们注意到,虽然新基建是今年的热词,但其实各位投资人都在新基建相关的技术领域布局了很长时间,包括AI、5G、工业互联网等非常多的技术领域。所以我想首先请问一下各位,从投资人的角度,大家如何定义新基建,如何看待今年这波新基建的浪潮?

 

张利:

    大家好,感谢有这个时间跟大家交流。其实新基建有七个大领域,包括5G、工业互联网等,其中有四个,包括5G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跟我们智慧能源基金的投资方向都非常相关,我们会在这些领域里进行相关布局。从数字上看一下新基建:2020年,新基建规模是3.3万亿。到2025年,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15%。我们所关注的领域,像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到40%,这些领域都是我们会着重关注的。旧基建每年的增速都在3%、4%左右。 VC在创新领域会起到引领作用,从国家的大环境来说,这是真正使国家产业进行升级的风口。

        

柴佳音:

    谢谢张总,下面想问一下丰厚的谭总,上一次风口是互联网,您就属于踩在了互联网的风口上,此次新风口再次来袭,您怎么看待这次的新机遇,您又如何定义新基建?

    

谭群钊:

    从创业算起到现在差不多二十年了,赶上了两波风口,一波是PC互联网,一波是移动互联网,现在就信息科技产业来说,现在可能是下一波机会。我一直相信,互联网发展的实质是整合现实生活的物理世界数字化和智能化。在第一波PC互联网,我们主要实现了媒体和内容的数字化,第二波移动互联网我们主要实现了消费和生活服务的数字化,第三波我们把眼光投向生产领域,剩下还会数字化的领域,可能是生产和公共生活领域。

    我们相信,新基建一方面是国家政策,针对疫情拉动经济发展,以及促进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也符合信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也非常高兴能成为新浪潮的投资人和参与者。当然我们作为早期的投资基金,我自己也是创业者出身的,我非常理解创始人在新一波浪潮里要非常小心地定义自己的位置,因为整个新基建是国家主导的,有很多大企业和央企参与,小公司和创业者如何切入?这是非常有挑战的事情,按传统说法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或者说克里斯坦森的叫做“低端颠覆式创新”。在新基建和旧基建的浪潮中,要找到从低端和小处切入的点,并且快速发展,形成自己的壁垒。目前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这两个领域,因为这是数字化程度最高,也是创业企业能够得着的领域。要么有很强的技术壁垒和技术团队,要么有很强的行业壁垒,在行业应用方面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和理解,从小处切入,不断发展,逐渐跻身于整个大的行业里,这是我们关注的要点。

    

柴佳音:

    我们注意到,和谭总的技术背景相似,华映的章总也一直关注技术领域,并做了很多布局,请问您怎么看待新基建这波浪潮,您近期有做什么方向的布局?

    

章高男:

    新基建的词可以拆分成两个,一个是新,一个是基建。新,刚才两位老总都介绍过了,这个新指的是以数字化为驱动的基础,首先是网络化,再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这是所谓的新。基建,我个人理解,新基建推出的这几个大方向,一个是数字化相关的,无论是云计算、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领域相对都比较大,从应用场景到数据中台一直底层支撑,都涵盖大的行业和领域。在每个领域里,我们还是要看所谓的基建。

    什么是基建?我个人的定义,还是具备一些特质的。首先需要有一定的跨行业属性,并不是直接介入到场景,还是为上面跑出更多的应用且渗入到各个底层之间做一些支撑,做一些道路和桥梁的事情,这是跨行业属性。怎么体现跨行业?一旦上线以后,对外服务的接口和定义在较长时间内不太会改变,大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标准、硬件平台上跑出更多的花样,这是我理解的新基建。

    

柴佳音:

    谢谢章总,下面问一下中植的李总,您刚刚在小镇对话环节提到了一些案例,跟新基建相关,结合您的实战案例,您如何定义新基建?

    

李国柱:

    定义新基建不敢,这是一个政策名词。从投资的角度来讲,作为数字经济,这是我们进行这一轮经济新发展,提高经济效率的新方面。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关注数字经济,关注新基建的发展基础,也是我们投资的机会。我们更多需要提前预判政策、前瞻政策,在具有前瞻性的情况下布局好投资,从2018年提出这个概念,如何在这个领域里做这个投资,到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到2019年两会的精神,再到2020年3月份上升到最高的政治决策层面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政策逐渐成熟(的过程)。从投资和前瞻性角度来讲,中植资本更多是在2015年到2017年之间,布局了一些数字经济领域里的企业,比如刚才提到的为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服务的京东金融,再比如芯片行业的DacaWave,是做手机定位的,苹果就采用了他们的技术。包括全球唯一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跨境支付问题的Ripple项目,我们投的这些,都是在这个领域里提前做的布局。

    今天来看,着眼于未来,其实新基建一般在基础布局之后的两到三年,会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一些推波助澜的大作用。所以大家要做好投资准备,我相信每一位投资人也有这样的感触,新基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投资机会,但是哪些细分领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赛道?需要我们具体进行研判。

    

柴佳音:

    刚刚各位嘉宾也都提到新基建概念对各个产业的升级,下面想请各位就细分领域谈一下大家投资逻辑的升级,或者会发生什么样的新变化,以及各位的心得,首先有请凯辉的张总,您很多年前就开始布局出行、新能源车领域,现在新基建概念下,您这边的投资逻辑会发生哪些升级?有哪些变与不变?

 

张利:

    我们还是一贯的价值投资,寻找在行业里真正能创造核心价值、有impact的公司,这是不变的。变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会发现有非常多的新团队、新切入点,解决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去年投资了全应科技,他们通过智能边缘控制器实时采集热电生产、传输与消费过程数据,在云端构建热能生产过程数字孪生模型体系,实时计算整体最优控制参数,有效提升热电生产效率,为客户每年节省数百万元的成本。从去年到现在,工业互联网融资的公司可能有200多家,相关概念的上市公司有90多家。我们真正去看的时候会发现,在这里面真正能产生核心价值的公司,其实是不多的。有句话: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看得越多,越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工业互联网领域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完全不一样的,类别更广,所覆盖的细分领域更多,要求的综合素质也更多。创业公司必须要真正了解工业,了解生产流程,了解整个工艺,包括了解设备的机理,还得了解上下游产业链。作为团队来说,得是复合型团队,不能仅仅是技术团队,还得真正懂这个行业,是在这个行业里深耕过的团队。我们自己去看了一下,工业互联网这样的公司真的要落地,可能需要三个大方向、十大类人才组合在一起,对我们来说才能叫一个完整的团队。在其中找特别优秀的创业者团队不容易,这是新的挑战。

        

柴佳音:

    今年您会格外关注技术落地吗?

    

张利:

    技术落地、技术解决核心痛点、单个行业的打透、团队在行业里的积累,这些都是我们会核心关注的。

    

柴佳音:

    谢谢张总。下面问一下丰厚的谭总,刚刚我们也提到您所重点关注的领域,还想让您细化讲一下您具体的投资逻辑,刚刚凯辉的张总提到了团队,也想听听您对这些新基建创业团队的具体要求,您会比较喜欢什么样的创始人?

    

谭群钊:

    我非常同意张总的观点,现在的团队不是光技术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像以前的消费或to  C互联网一样,干个市场营销就能把产品推出去,你需要对这个行业有深度了解。

    我们的逻辑一句话:用成熟技术投资增量市场上的商业应用。技术是不是足够先进又足够成熟,很多实验级的技术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其次你投的是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是否真实成立,壁垒有多强,集中度有多强,这是我们关注的;再是是否有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这是一系列的相关判断标准,当然这也是一般投资逻辑在目标领域里的应用。

    具体来说,大致分两类,一方面偏人工智能,一方面偏工业互联网。

    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定义是更加技术驱动的,能跨几个行业应用或跨多个行业应用的技术产品,像我们在NLP领域投了一个金融领域的人工智能风控引擎“感易智能”,现在在华为、松下等大型制造企业应用的“蓝芯机器人”,还有传感器企业“安声科技”、卫星互联网企业“星河动力”。共同特色是什么?团队技术特别强,基本师出名门,有足够强大的专家背书,以及有足够强的学术资源,同时又很强的产品化能力以及行业落地能力,这是一个偏技术团队的判断。

    工业互联网是反过来的,我觉得是复合团队。首先是对行业的理解,我们有投化工领域的工智道,我们有投高铁领域的中创智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创始人都不年轻,可能跟我一样老,在行业差不多十几二十年,行业能力可能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判断是成熟技术的商业应用。技术当然得懂,团队里也必须是很强的人,但这可以是渐进的过程,包括投资者也可以帮助到他们,也可以跟华为、阿里等一线大公司合作。对这些公司来说,技术不是核心问题,但对于行业的理解,对大公司来说是核心问题,所以才有我们团队存在的空间。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首先关注的还是足够大的行业,太小太细分行业没办法支撑起我们这种足够退出的公司。在足够大的产业里,他是否能占核心位置。其次,是否在数据、资产流程、行业痛点方面抓住了核心位置。其三,他对这个行业是否有非常强的理解,这个理解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也对比过其他的创业团队,他可能是最强的,同时在这方面有足够的能力。我把刚才张总谈到进行拆解,可能一派偏技术派,一派偏应用派,在团队上再稍微侧重一点。

    

柴佳音:

    下面有请华映的章总,章总也看技术很多年,除了想让您谈一下刚才提到的投资逻辑之外,还想问一下,您如何平衡团队的技术与落地能力,筛选项目时如何平衡这个关键要素?

    

章高男:

    如果说简单抽象我个人的投资思路,其实就是两点,非常简单。

    第一,寻找变量,任何东西都要找到撬动这个行业变化的锤子,它也许是技术变革,也是是国家技术的体现,或者是行业积累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之要明确清晰判断变量。第二,永远驰行业趋势。预测未来五年到十年哪些行业高速发展。年增幅达30%-40%的行业很多,尤其在to B里,这需要一定的行业认知,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自己相关背景和知识积累比较熟悉的去抓,如果你确定这个行业属于早期,未来有五到十年甚至更久的红利,趋势+变量基本就入围的,剩下的只是在这里面挑比较好的标准。

    怎么看技术和落地?其实投资还是一个商业行为,还是一个投入和回报的行为。我看的这些项目,偏to B类一些,往往这些变量都是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来讲,90%以上的项目,如果没有技术的领先性基本都不入围。但如果只有技术的领先性,未必能成功,还是要有商业场景。刚刚各位嘉宾也提到,必须要跟商业高度结合。

    回到今天的主题,我再多说一句。所谓的新基建,能带来哪些机遇,有哪些亮点?国家给了这样一个数字化的倾斜之后,这些基础设施光靠国家拉动不可以,大量是技术驱动,导致一些很基础的技术、底层的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因为国家带动,国家会扶持和接盘,有了早期项目可以进入和投入的底气,本身这就是一个趋势逻辑。如果用这个角度去做,我们现在大胆地往前探入更底层或时间周期更长的项目,想去介入。最近我们在看一个GPU项目,是很底层的,需要很长时间去熬,那我们就敢去做了。最近我们也做了一个光刻机项目,用的不是现在成熟的光刻技术,是可以做光纤芯片的,现在做不了很高,但一般的硅芯片也可以做。这些非常底层的,具备一定的基建属性,我们敢投也是因为随着国家大势的趋势和支持红利。

    

柴佳音:

    您相信得to B者得天下吗?因为您一直深耕在这个领域。

    

章高男:

    我觉得to C、to B都有得天下的,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都有优秀标的和机会。过去十年和过去二十年中国的投资从无到有,又有这样的商业模式红利,大量机构在复杂无序中得到了成功机会,有很多是市场红利,只是说今天越来越精细化了,凭简单感觉投优质项目已经很难了,已经非常细分了。所以中国未来的十年,类似于像其他的成熟国家,我们是慢慢走向专业化的过程,机构会越来越专业化,只有少数的机构能全网覆盖,绝大多数机构会有自己的偏好,会有自己在行业里的深耕,走向专业化,我个人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

    

柴佳音:

    请问一下中植的李总,之前的嘉宾也有提到,现在处于旧基建与新基建概念的融合阶段,您除了在投资策略上会进行升级,您又看到了哪些新的融合趋势呢?

    

李国柱:

    对于新的趋势,更多是新基建基础上的数字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如何选对自己的细分赛道,你所投的标的能在细分赛道里形成跟新基建一样的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尤其是产业的降本增效,或者是转型升级的同时能驱动数字化服务、消费升级体验。在细分赛道领域里,如果它是头部企业,那可能就会成为我们团队相应的捕获标的。

    我们希望不仅仅是有概念,还希望有自我闭环的投资。

    换言之,我们不仅仅要把赛道选对,标的在行业里也是龙头的细分,更重要的是它未来的退出、成长各方面要有所保障,就像刚才前几位老总所讲的,如果能做到闭环的保障,募投管退能有所把控,那就是作为投资人最好的标的了。

    

柴佳音:

    补充一句,近期创业板退出给了行业很大的利好,您怎么看待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刺激?

    

李国柱:

    对所有投资人来讲,应该说这是非常大的喜讯,因为对我们在整个投资过程中,就像我刚才讲的,如何做到投资的募投管退闭环,因为退要有退出渠道。在这个环节里,资本市场的春天来了,给了一个很好的退出渠道。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因为新基建,因为资本市场上的利好,冲到了这个赛道里。我也想提醒一下大家,就像刚才主持人提到的,在这个领域里不光要看到利好,还要更加谨慎小心地做好自己的投资研判。

    

柴佳音:

    想跟各位嘉宾分享一个现象,近期我们采访时会有投资人跟我们说,疫情下逆势上扬,新基建很多项目现在要靠抢,很多投资人蜂拥而至。首先请问一下凯辉的张总,您有没有遇到这样的现象,您认为这样的“行业热”可否持续?

    

张利:

    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从C端开始转变看B端,我觉得反映了一个趋势,大家更注重实业的价值创造领域,但各家投资机构的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好的创业者会在投资人里面进行筛选。

凯辉基金“由企业家创立,为企业家服务”,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以“帮得到”的精神为出发点,为中国、欧洲、北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创新及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与国际化提供支持。我们在巴黎、上海、北京、纽约、旧金山、慕尼黑、特拉维夫和新加坡设有办公室,在全球有超过90名专业投资团队成员,以多元文化和全球视野,通过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增值战略及扎根本土的网络和资源,为投资人和被投企业服务,挖掘和陪伴新一代世界级企业的成长。法国的CAC40指数近半数都是我们的投资人,大部分都是工业企业,比如道达尔、法雷奥、达索,我们可以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帮助中国企业家。


柴佳音:

    谢谢张总,谭总这边近期会和别人抢这类项目吗?您有遇到这样的现象吗?

    

谭群钊:

    这个事其实过去十年也一直存在,投资界这十年每一轮风口都有很多人疯抢项目。抢项目的结果当然有好有坏,从好处说,资本热门总是好事情,会有更多人关注这个行业。像我们是做早期投资的,我们当然希望我们的项目被别人抢。我们在preA阶段也有这种现象,但没有那么严重。说老实话,早期更强调你对这个项目的独立判断,而且当我们在看一个早期项目的时候,它基本上不应该是风口,因为我们投早期,应该比主流vc更早判断趋势和投资布局。比如我们是两年前看工业互联网,而不是现在看。

    

柴佳音:

    您这边一直聚焦在早期投资,近两年早期额度骤减,很多机构也在往后走,您一直坚守早期,心态怎么样?

    

谭群钊:

    心里很苦。但我们现在也稍微往后撤一点了,因为实践和理论告诉我们,纯天使轮确实不好做,因为天使轮基本都投熟人,我们现在较少投天使轮项目,需要有一轮验证,perA和A轮都是我们的投资范围。目前to B领域,我们虽然定义是perA的项目,但其实公司成立时间多半都比to  C时间更长,因为to B需要更长的时间早期做磨合和验证。我们对to B项目有一个基本要求,要拿到行业标杆客户,有的公司可能需要花两三年时间。所以从时间上来说往后撤了一些,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看到这个团队的印证,看到他有客户、技术、应用案例。

    另一方面,其实to B企业的发展速度,平均来说比to C的要慢,我们大家也有共识。像拼多多这种火箭般起来的,在to B领域很少发生,考虑增长速度,我们也不会过于早期,因为等到上市还要过很多年。介于增长速度,估值也要控制,因为很难一下子涨几十倍,对判断效率和要求高了很多,现在出手不会像以前那么快,会很谨慎调研分析。

    

柴佳音:

    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今天的时间有限,接下来的环节交给主持人。